成语意思喑呜:怀怒气;叱咤:发怒时的叫喊声。指厉声怒喝
成语出处宋·欧阳修《樊侯庙灾记》:“不然,则喑呜叱咤,使风驰霆击,则侯之威灵暴矣哉!”
成语意思停息武备,崇尚文教。
成语出处《魏书·咸阳王禧传》:“国朝偃武崇文,偏舍来久,州镇兵人,或有雄勇,不闲武艺。”
成语意思喑噁:发怒声。叱咤:呵斥声。形容厉声怒喝。
成语出处《史记 淮阴侯列传》:“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
成语意思一无:全无;长物:多余的东西。除一身之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原指生活俭朴。现形容贫穷。
成语出处《晋书·王恭传》:“吾平生无长物。”
成语意思谓对待人和事持公正态度。
成语出处宋·苏舜钦《朝奉大夫尚书度支郎王公行状》:“苟遇物持平,轻重判然于中矣。”
成语意思对某一事物有所不知。比喻知识尚有欠缺。
成语出处汉·扬雄《法言·君子》:“圣人之于天下,耻一物之不知。”
成语意思指毫无价值。
成语出处明 毕魏《三报恩 骂佞》:“最可悲年少科名,弄得一文不值。”
成语意思一文钱都没有(名:占有)。形容非常贫困。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佞幸列传》:“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
成语意思谓一病不愈。
成语出处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二折:“自从倩女孩儿在折柳亭与王秀才送路,辞别回家,得其疾病,一卧不起。”
成语意思把内心的话说尽,毫不保留。
成语出处《北齐书·高德政传》:“德政与帝旧相昵爱,言无不尽。”
成语意思颖悟:聪颖。绝人:超过同辈。聪明过人。同“颖悟绝伦”。
成语出处明 宋濂《元史 铁木兒塔识传论》铁木兒塔识,字九龄,国王脱脱之子。资禀宏伟,补国子学诸生,读书颖悟绝人。
成语意思颖悟:聪颖。绝伦:超过同辈。聪明过人。亦作“颖悟绝人”。
成语出处元·脱脱《宋史·张方平传》:“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家贫无书,从人假三史,旬日即归之,曰:‘吾已得其详矣。’”
成语意思用过去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办事的借鉴。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书·杨阜传》:“愿陛下动则三思,虑而后行,重慎出入,以往鉴来。”
成语意思忌惮:顾忌和畏惧。没有一点顾忌和害怕
成语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28回:“纣王心甚欢悦,又见闻太师远征,放心恣乐,一无忌惮。”
成语意思通过文字结交朋友。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成语意思益:更加;忌惮:顾忌。更加没有顾忌
成语出处宋·朱熹《壬午应诏封事》:“适所以使之窥见我之底蕴,知我之无谋,而益无忌惮耳。”
成语意思为以后作打算。
成语出处《左传·桓公六年》:“斗伯比言于楚子曰:‘……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斗伯比曰:‘以为后图,少师得其君。’”
成语意思鸿:鸿雁;离:遭受。张网捕鱼,捉到的是鸿雁。比喻得到的不是自己想要的。
成语出处《诗经·邶风·新台》:“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成语意思耍嘴皮,嚼舌头。形容耍弄嘴皮进行挑拨煽动,泛指卖弄口才
成语出处宋·陈亮《辩士传序》:“一时鲜廉寡耻之徒往来乎其间,摇吻鼓舌,劫之以势,诱之以利。”
成语意思谓拘于文字而误解整个语句的意义。
成语出处《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朱熹集注:“文,字也。辞,语也……言说《诗》之法,不可以一字而害一句之义,不可以一句而害设辞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