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蜀:指三国时蜀国。蜀后主刘禅投降司马昭后;被安置在洛阳仍过荒淫生活;快乐得不想回国。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成语出处晋 习凿齿《汉晋春秋》:“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成语意思舟:船。在风雨中同乘在一条船上;一起与风雨搏斗。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成语出处孙武《孙子 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共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成语意思用尽精力;费尽心思(殚;竭:用尽;虑:心思)。
成语出处明 胡应麟《诗薮》:“其用总之工,传情之文宛,有唐人竭精殚力不能追步者。”
成语意思差:稍微地;强:振奋。原指还算能振奋人的意志。现形容某人某事还不错;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吴汉传》:“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成语意思措:安置;处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慌的状态。也作“莫知所措”、“未知所措”。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诸葛恪传》:“皇太子以丁酋践尊号,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成语意思约:约定;同:相同。事先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的看法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平津侯主父列传》:“无尺寸之势,起闾巷,杖棘矜,应时而皆动,不谋而俱起,不约而同会。”
成语意思政事通达;人心和顺。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
成语出处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成语意思恃:依仗;依靠;恐:害怕。因为有所依仗而无所畏惧;毫无顾忌。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二十六年》:“齐候曰:‘室如悬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
成语意思缭乱:纷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事物而发花、迷乱。
成语出处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则着人眼花撩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
成语意思熙熙:和乐的样子;攘攘:纷乱的样子。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成语意思色彩鲜艳繁多;非常美丽。
成语出处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14回:“惟各人所登之云,五颜六色,其形不一。”
成语意思形容由于激动而忘了应有的态度;作出不适宜的举动。乎:古汉语虚词;无词汇意义;所以:指原来应有的态度或行为。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夫人倾身陪奉,忘其所以。”
成语意思事实与愿望相反。指原来打算做的事没能做到。
成语出处三国 魏 稽康《幽愤》诗:“嗟我愤叹,曾莫能俦。事与愿违,遘兹淹留。”
成语意思肆:放肆;任意而行;忌惮:惧怕;畏惧。任意妄为;一点顾忌、畏惧也没有。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宋 朱熹注:“小人不知有此,则肆欲妄行,而无所忌惮矣。”
成语意思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神采:人面部的神气和光彩。奕奕:精神焕发的样子。
成语出处明 沈德符《野获编 玩具》:“细视良久,则笔意透出绢外,神采奕奕。”
成语意思荼:音图。像火一样红;像茅草花一样白。比喻气势浩大而热烈。
成语出处《国语 吴语》:“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旂、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旟,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
成语意思形容姿态多种多样。
成语出处蒋子龙《好景门》:“食客五花八门,论服饰千姿百态,论肤色黄白都有。”
成语意思暇:闲暇;接:接收。可看的东西太多;眼睛都忙得看不过来了。
成语出处清 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之二》:“见其扬翬振彩,倏来倏往,目不暇给。”
成语意思聊:依靠。老百姓无法生活下去。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张耳陈余列传》:“百姓罢敝,头会箕敛,以供军费,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成语意思像狼虎一样吞咽东西。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成语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4回:“有一寸见方大小,和在饭里,不上一刻工夫,狼吞虎咽,居然吃个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