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叱咤:发怒吆喝。一声怒喝;可使风云变色。形容声势威力极大;可以左右整个局势。
成语出处《晋书 乞伏炽磐载记论》:“炽磐叱咤风云,见机而动。”
成语意思寸草:一点儿草;生:生长。①形容土地贫瘠;连一点儿草都不长。②亦形容灾情严重。
成语出处元 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若是果有冤枉,着你楚州三年不雨,寸草不生。”
成语意思亦:也;乎:文言文中表示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于“吗”或“呢”。不也是快乐的吗?后用以形容事态发展到过甚的地步。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成语意思别:离别;恙:病。指分别以来一直都很好吗?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5回:“干曰:‘公瑾别来无恙!’”
成语意思①将映在杯中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②也可用来比喻虚幻的实际不存在的东西。也作“弓影杯蛇”。
成语出处清 黄遵宪《感事》:“金玦庞凉舍隐痛,杯弓蛇影负奇冤。”
成语意思赞:称赞;绝:停。不住口地称赞。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假神仙大闹华光庙》:“字势飞舞,魏生赞不绝口。”
成语意思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成语出处茅盾《严霜下的梦》:“我听见女子的歇斯底里的喊叫,我仿佛看见许多狼,张开了锯样的尖嘴,在撕碎美丽的身体。”
成语意思益:更加;彰:明显。指两个人或两件事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成语出处汉 王褒《圣主得贤臣颂》:“明明在朝,穆穆列布,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成语意思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微:小;足:值得;道:谈。
成语出处清 阎尔梅《白耷山人文集》:“又好读古人书,遇古人有气谊、事功、文章者,辄慨然欣慕,其卑不足值者,心鄙夷之。”
成语意思看到这里就够了;不必再看别的。指赞美所见的事物好到极点。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成语意思指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时代。比喻非常兴盛安定的社会。太平:社会安定。
成语出处明 沈德符《野获编》:“余谓太平盛世,元夕张灯,不为过侈。”
成语意思八方:指四方四隅;即东、南、西、北四方;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隅;泛指周围。指周围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
成语出处宋 朱熹《朱子语类 卷九 学三》:“如孔子教人,只是逐件逐事说个道理,未尝说出大头脑处,然四面八方合聚凑来,也自见得个大头脑。”
成语意思人长寿;年成也好。形容太平兴旺的景象。
成语出处南朝 梁 萧统《文选 潘岳》:“宜其民和年登。”李善注引作“人和年丰。”
成语意思罕:少。人的足迹很少到达。指荒凉偏辟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
成语出处汉 荀悦《汉纪 孝武纪二》:“而夷狄殊俗之国,辽绝异党之地,舟车不通,人迹罕至。”
成语意思形容人多嘴杂;议论纷纷。也比喻让别人充分发表意见。
成语出处《好逑传》第五回:“众人正跑得有兴头上,忽被铁公子拦住,便七嘴八舌地乱嚷。”
成语意思形容秋季天空晴朗;气候凉爽宜人。
成语出处唐 杜甫《崔氏东山草堂》诗:“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暗风吹乱蛩悲咽。”
成语意思轻捷飘逸地跳起舞来。
成语出处唐 李白《高句骊》:“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
成语意思精心忠诚;报效祖国。
成语出处《北史 颜之仪传》:“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
成语意思井然:整整齐齐的样子。有条理;有次序;整齐不乱。
成语出处清 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外编》:“以制产、重农、救荒分三事……井然有序。”
成语意思戛然:像声词。声音突然停止。
成语出处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95回:“满场生旦净末,同声一个曲牌,也听不来南腔北调,只觉得如出一口。唱了几套,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