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羊丢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成语意思突然发生或到来。突如:出乎意料;突然来临。
成语出处《周易 离》:“象曰:‘突如其来如无所容地。’”
成语意思自己没有主见;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随:跟着;和:音贺。
成语出处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崇侯虎不过随声附和,实非本心。”
成语意思贯注:集中在一点。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成语出处钱钟书《围城》:“人事太忙,不许我们全神贯注,无间断地专怀念一个人。”
成语意思鸟儿啼叫;花儿喷香;形容美好的景色。
成语出处宋 吕本中《庵居》诗:“鸟语花香变夕阴,稍闲复恐病相寻。”
成语意思莫:不;还是;衷:折衷;断定;是:对。指不知哪个正确。形容各种意见都有。得不出一致的看法。
成语出处清 吴趼人《痛史》第三回:“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成语意思比喻心肠如狼和狗 一样凶恶、狠毒。也比喻忘恩负义。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那知这贼子恁般狼心狗肺,负义忘恩。”
成语意思琳琅:美玉。满眼都是美好而珍贵的东西。比喻精美、珍贵的物品很多。
成语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容止》:“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
成语意思窟:洞穴。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穴。原比喻藏身的地方特别多;用来躲避灾难祸患。现多比喻掩盖的方法多;隐身的计划周密。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成语意思相传有一种叫蜮的动物;居水中;听到人声;会含沙射人。被射中的人皮肤发疮;被射中影子的人也会生病。比喻暗中攻击或陷害人。
成语出处晋 干宝《搜神记》第12卷:“其名曰‘蜮’,一曰‘短狐’,能含沙射人。所中者则身体筋急,头痛,发热;剧者至死。”
成语意思鸿鹄:天鹅。天鹅所有的志向。比喻远大志向。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陈涉世家》:“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成语意思持:保持;坚持;之:代词;指所要坚持的东西;恒:长久;指恒心。有恒心地坚持下去。也作“持之以久”。
成语出处宋 楼钥《攻愧集 雷两应诏封事》:“凡应天下之事,一切行之以诚,持之以久。”
成语意思触目:眼睛看到;惊:震惊。眼睛看到;内心感到吃惊。形容事态严重;令人震惊。也作“怵目惊心”、“惊心怵目”。
成语出处清 林则徐《颁发禁烟治罪新例告示》:“尔等更当触目惊心,如再观望迁延,以身试法,则是孽由自作,死有余辜,毋谓言之不早也。”
成语意思乘:趁着。趁着顺风;破浪前进。比喻志向远大;气魄雄伟;不怕困难;奋勇前进;多含施展远大抱负之意。也作“乘长风破万里浪”、“长风破浪”。
成语出处《宋书 宗悫传》:“悫少时,炳问其志。悫答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成语意思自己做了蠢事自己受累。
成语出处《敦煌变文集 目连缘起》:“汝母在生之日,都无一片善心,终朝杀害生灵,每日欺凌三宝,自作自受。”
成语意思使聋子都受到振动和醒悟(发:开启;聩:耳聋)。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成语出处清 袁枚《随园诗话补遗》第一卷:“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成语意思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成语出处宋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
成语意思原指画竹子在动笔之前脑子里先有竹子的完整形象。现比喻做事情动手之前心里已有主意;有打算或有把握。成:完全的。
成语出处宋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成语意思想吃梅子;流出口水;就不渴了。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成语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成语意思形容威严可畏;气势逼人。威风:使人敬畏的气势或气派;凛凛:可敬畏的样子。
成语出处元 费唐臣《贬黄州》:“见如今御台威风凛凛,怎敢向翰林院文质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