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指贪污受贿,行为不检,名声败坏。
成语出处《宋书 刘穆之传》:“穆之中子式之字延叔,通易好士……在任赃货狼藉,扬州刺史王弘遣从事检校。”
成语意思见“赃贿狼藉”。
成语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中宗景龙三年》:“中书侍郎兼知吏部侍郎同平章事崔湜、吏部侍郎同平章事郑愔俱掌铨衡,倾附势要,赃贿狼籍,数外留人,授拟不中,逆用三年阙,选法大坏。”
成语意思谓智力不能辨认豆麦。形容无知。
成语出处南朝·梁·刘孝标《辩命论》:“朝秀晨终,龟鹤千岁,年之殊也。闻言如响,智昏菽麦,神之辨也。”
成语意思慞惶:彷徨疑惧的样子;次:次第,常态。形容惊恐失态
成语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103卷:“守真受教而往,方至其家,坐于客馆,而歧哥已觉,慞惶失次。”
成语意思走火:过头。对某种事物迷恋到失去理智的地步
成语出处清·魏秀仁《花月痕》第25回:“后来妙玉观棋听琴,走火入魔;宝玉抛了通灵玉,着了红袈裟,回头是岸。”
成语意思犹言沾风惹草。
成语出处《花城》1981年第5期:“对了,说她是那种逗引男人去沾花惹草的妖冶,肯定百分之百的正确!”
成语意思魂:灵魂;招魂:招回灵魂;幡:一种垂直悬挂的窄长的旗子。比喻为死亡的旧事物复活进行鼓吹
成语出处
成语意思指众多的毁谤,可以销熔人的骨骼。比喻谗言多可以混淆是非。
成语出处宋 李纲《宫词谢表》:“众毁销骨,虽贻投抒之嗟;太阳中天,必冀容光之照。”
成语意思比喻倒退或按已经不合时宜的老规矩办事
成语出处钱钟书《围城》:“我鬼迷昏了头,却不过高松年的情面,吃了许多苦,还要半途而废,走回头路!”
成语意思滓秽:玷污,污辱;太清:天空。污染天空,比喻玷污清白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太傅因戏谢曰:‘卿居心不净,乃复强滓秽太清邪?’”
成语意思做贼的叫喊捉贼。比喻转移目标;混淆视听以逃脱罪责。
成语出处陈登科《赤龙与丹凤》第一部:“贼喊捉贼,明明自己是匪,还扛着剿匪的旗号,到处剿匪。”
成语意思迟疑畏缩;不敢向前(趑趄:想往前走又不敢的样子。)
成语出处《梁书 武帝纪》:“距义阳百余里,众以魏军盛,趑趄莫敢前。”
成语意思犹言抽筋剥皮。比喻剥削深重残酷。
成语出处宋·苏洵《田制》:“吾之民反戚戚不乐,常若擢筋剥肤以供亿其上。”
成语意思犹言擢筋剥肤。
成语出处宋·苏轼《上知府王龙图书》:“自近岁以来,蜀人不知有勤恤之,如擢筋割骨以奉其上,而不免于刑罚。”
成语意思掘:挖。自己给自己挖掘坟墓。比喻自己为自己的失败或灭亡准备了条件。
成语出处晋 葛洪《神仙传》:“便一一以手裂坏之,又画作一大人,掘地埋之,便径去。”
成语意思作奸:干坏事;科:科条;法律条文。为非作歹;触犯律条。
成语出处三国 蜀 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成语意思整一整衣襟;就露出了胳膊肘。形容衣衫褴褛;也比喻顾此失彼。襟:衣襟;肘:胳膊肘。
成语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让王》:“曾子居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
成语意思《庄子·让王》:“曾子居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衿,同“襟”。谓整一整衣襟就露出了肘子。后以“捉衿见肘”形容衣衫褴褛。引申为顾此失彼,处境困难。
成语出处《庄子·让王》:“曾子居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
成语意思同“捉衿见肘”。
成语出处明·焦竑《焦氏笔乘·募疏》:“伏以捉衿露肘,谁怜子夏之贫。”
成语意思同“捉衿见肘”。
成语出处清·薛雪《一瓢诗话》:“分题拈韵,诗家之厄也……一遭牵合,未免捉襟露肘。”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七十一回:“童七道:‘咱实得百十两银接接手才好哩;要不,也就捉襟露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