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见“迥然不同”。
成语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回:“我们所弹的曲子,一人弹与两人弹,迥乎不同。”
成语意思纳:容纳,包容。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比喻包容的东西非常广泛,而且数量很大。
成语出处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言其包含广也。”
成语意思临:面对;渊:深水;潭;羡:希望得到。面对着深水潭;希望得到鱼。比喻只有愿望和空想;而无实际行动;仍不能如愿以偿。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董仲舒传》:“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成语意思同“返朴归真”。
成语出处太平天国·洪仁玕《英杰归真》:“上帝基督化人,超凡入圣,返璞归真。”
成语意思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
成语出处晋 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成语意思傲然:坚强不屈的样子。挺立:像山峰一样高高地耸立。形容坚强而不可动摇。
成语出处茅盾《白杨礼赞》:“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成语意思履:踩。像走在平地上一样。比喻从事某项活动十分顺利。
成语出处唐 裴铏《周邯》:“因夷人卖奴,年十四五,视其貌甚慧黠。言善入水,如履平地。”
成语意思牛:牵牛星。斗:北斗星。指天空。原指宝剑的光气射入天际。后指气势很盛。亦作“气冲牛斗”。
成语出处唐·崔融《咏宝剑》:“匣气冲牛斗,山形转辘轳。”宋·岳飞《题青泥赤壁》诗:“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真节报君仇。”
成语意思原形容前村的美好春光,后借喻突然出现新的好形势。
成语出处宋 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成语意思许多星星聚集、环绕着月亮。比喻众人拥戴一人或众物围绕一物。同“众星攒月”。
成语出处徐迟《搜尽奇峰打草稿》:“而在那个主要工程的位置上,则缀有一颗大红宝石。在它的周围又加众星拱月,环绕着好些较小的红宝石。”
成语意思旧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成语出处《宋史 道学传二 杨时》:“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成语意思蟾宫:月宫。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
成语出处《晋书 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如何?’诜对曰:‘臣举贤良封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成语意思匪:通“非”。得到的好处很多
成语出处清·唐芸洲《七剑十三侠》第56回:“若能众位豪杰常常聚首,教导小儿,却是受益匪浅!”
成语意思朝:朝见;凤:凤凰,古代传说中的鸟王。旧时喻指君主圣明而天下依附,后也比喻德高望重者众望所归。
成语出处宋·李昉等《太平御览》九百一十五卷引《唐书》:“海州言凤见于城上,群鸟数百随之,东北飞向苍梧山。”
成语意思皑皑:洁白的样子,多用来形容霜雪。洁白的积雪银光耀眼。
成语出处冰心《再寄小读者》:“白雪皑皑,山顶上悬着一钩淡黄色的新月。”
成语意思食:吃;烟火:熟食。比喻人有出世之想或诗画立意高超,言词清丽
成语出处宋·阮阅《诗话总龟》第九卷:“东坡读其诗,叹息云:‘此不是吃烟火食人道底言语。’”
成语意思鸡啼狗叫彼此都听得到。比喻聚居在一处的人口稠密。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成语意思整个心思都奔向那里。形容思想集中在追求和向往的事情或地方上。心:心思;驰:奔向。
成语出处《隋书·史祥传》:“身在边隅,情驰魏阙。”
成语意思波光:阳光或月光照在水波上反射过来的光。粼粼:形容水石明净。波光明净。
成语出处阿来《尘埃落定》第七章:“月亮升起来,照着波光粼粼的小河。”
成语意思逸:引申为超出。指树枝从树干旁边伸出
成语出处茅盾《白杨礼赞》:“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象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