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形容青绿无际。
成语出处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成语意思碧空:浅蓝色的天空。蓝色的天空明净得像洗过一样。形容天气晴朗。
成语出处宋 张元干《水调歌头》词:“万里碧空如洗,寒浸十分明月,帘卷玉波流。”
成语意思巨:大。事情无论大小,同等对待。亦作“事无大小”,“事无小大”。
成语出处《三国志·诸葛亮传》:“政事无巨细咸于亮。”
成语意思敏:聪明。天姿聪明而且喜好学习。
成语出处《论语·公冶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成语意思厌:通“魇”,满足;诲:教导。坚持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疲倦
成语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成语意思形容心境平静,毫无杂念
成语出处唐·白居易《祭李侍郎文》:“浩浩世途,是非同轨;齿牙相轧,波澜四起。公独何人,心如止水;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成语意思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猕猴装扮成人样。比喻徒有仪表或地位而无真本领;也可形容坏人装扮成好人。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成语意思形容知名度迅速提高。
成语出处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朱文元﹞先在徐班,以年未五十,故无所表见,至洪班则声名鹊起,班中人称为戏忠臣。
成语意思栉:梳头发;沐:洗头发。风梳发,雨洗头。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
成语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天下》:“沐甚雨,栉急风。”
成语意思极言风景之佳胜。
成语出处宋·朱熹《六先生画像·濂溪先生》:“风月无边,庭草交翠。”
成语意思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
成语出处明·王守仁《传习录》上卷:“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
成语意思指人烟稠密
成语出处先秦 李耳《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成语意思头发昏,眼发花。
成语出处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八十七回:“方才外边的人,也都有些头晕眼花,闻了这香气,就清爽了许多。”
成语意思其:代词,其中的;融融:和乐的样子。形容十分欢乐、和睦
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隐公元年》:“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成语意思比喻夫妻间感情和谐。
成语出处《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成语意思以后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指把话说在前面。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9回:“一经觉察,白简无情,勿谓言之不预也。”
成语意思见“重整旗鼓”。
成语出处清·湘灵子《轩亭冤·惊梦》:“侬欲重振旗鼓,烦你拟篇男女平权文劝戒女子。”
成语意思魑魅:也作“螭魅”;古代传说中山里湖沼里的鬼怪妖精;魍魉:亦作“罔两”;古代传说中的山川精怪。指害人的鬼怪。后用来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原作“魑魅罔两”。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三年》:“魑魅魍魉,莫能逢之。”
成语意思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同“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成语出处《病玉缘》:“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你眼前不信俺的话也罢,到了日后,才觉得俺不是说笑话哩。”
成语意思完:完整。完完整整,没有欠缺。
成语出处毛泽东《质问国民党》:“难道在你们看来,一切这些反革命的东西,都是完好无缺,十全十美,惟独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就是‘破产’干净了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