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见“雁逝鱼沉”。
成语出处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雁断鱼沉,久隔音尘,此后相思两地分。”
成语意思形:形体。形容孤独,没有同伴
成语出处清·严复《浮生六记》第三卷:“因得常哭于芸娘之墓,影单形只,备极凄凉。”
成语意思用恶行去回报别人的恶行。
成语出处《榖梁传·僖公二十三年》:“伐国不言围邑。此言围邑,何也?不正其以恶报恶也。”范宁注:“前十八年。宋伐齐之丧,是恶也;今齐乘胜而报,是以恶报恶也。”
成语意思只有一个洞的网
成语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有鸟将来,张罗而待之,得鸟者罗之一目也。今为一目之罗,则无时得鸟矣。”
成语意思一次被蛇咬了,看见井边断了的绳子也害怕。比喻在某事上吃了苦头,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况也会害怕
成语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龙门远禅师法嗣》:“赵州道:‘无意者如何?’师曰:‘一度著蛇咬,怕见断井索。’”
成语意思比喻庸才下品。
成语出处隋 江总《让尚书令表》:“谬以商丘之木,遂比舟楫之材;燕岱之石,混同瑚琏之器。”
成语意思谓运用和回旋都非常熟练自然。
成语出处王国维《人间词话》五三:“提要驳之,谓犹能举七十斤者,举百斤则蹶,举五十斤则运掉自如,其言甚辨。”
成语意思指为人正直忠贞。
成语出处《水浒传》第七二回:“义胆包天,忠肝盖地,四海无人识。”
成语意思《汉书·萧何曹参传赞》:“淮阴黥布等已灭,唯何参擅功名,位冠群臣,声施后世,为一代之宗臣。”一个时代中大家所景仰的大臣。亦作“一代鼎臣”。《南史·丘灵鞠传》:“公为一代鼎臣,不可复为覆餗sù。”
成语出处《汉书·萧何曹参传赞》:“淮阴黥布等已灭,唯何参擅功名,位冠群臣,声施后世,为一代之宗臣。”
成语意思比喻男女恩情断绝。
成语出处宋·石孝友《醉落魄》词:“归期莫负青笺约。雨断云销,总是初情薄。”
成语意思典:制度;则:法则。有制度,有法则可供依据
成语出处唐·刘穆之《卢公清德颂》:“无偏无党,有典有则。”
成语意思指学识浅薄的人。
成语出处清·朱仕琇《与林穆庵书》:“此数人知之,遂足为名一世,而无问千百庸耳俗目之扰扰耶!”
成语意思掩:遮盖。捂着耳朵走开。指不愿听别人的话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65回:“宁喜以殖之遗命,告于蘧瑗,瑗掩耳而走。”
成语意思两件事看似不同,实际上却相同。
成语出处明 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九回:“天子神仙,一而二,二而一,岂有三茅祖师之印,陛下用不得之理?”
成语意思用手抓耳,以脚顿地。形容束手无策。
成语出处宋·王铚《默记》上卷:“张立于屏风后见之,撧耳顿足。”
成语意思见“遗簪堕珥”。
成语出处宋·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十七出:“清晓,侍婢不惜千金,相呼斗百草。遗珥堕簪,蹙着秋千,不禁笑语声高。”
成语意思亦作“掩耳盗锺”。捂住耳朵偷钟。比喻自己欺骗自己。语出《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锺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锺怳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
成语出处语出《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锺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锺怳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
成语意思指养育儿子以防老年无依靠,保存谷物为防备饥荒。同“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2卷:“自古道,‘养儿待老,积谷防饥。’你我年过四旬,尚无子嗣。光阴似箭,眨眼头白。百年之事,靠着何人?”
成语意思抑:遏制。压制坏人坏事,宣扬好人好事
成语出处汉·刘向《新序》:“推贤举能,抑恶扬善,有大略者不问起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
成语意思谓对待别人讳言其过恶,称扬其好处。
成语出处汉·班固《白虎通·谥》:“天子崩,大臣至南郊谥之者何?以为人臣之义莫不欲褒其君,掩恶扬善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