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招:招引;纳:接纳;顺:归顺。指招引接纳敌方投降、叛变的人扩充势力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回:“昔高祖之得天下,盖为能招降纳顺。”
成语意思招:招收;贤:有德有才的人;纳:接受;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网罗人才。
成语出处《战国策·燕策一》:“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元·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二折:“早则是泽及黎民,又待要招贤纳士礼殷勤,币帛降玄纁。”
成语意思袅:悬头示众,引申为消灭;逆虏:敌人。指立志消灭敌人
成语出处《晋书·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成语意思指招收接纳敌方投降叛变的人。现多用来形容网罗坏人;扩充力量;结党营私。
成语出处《赖古堂名贤尺牍新钞 与卓珂月》:“辄欲奏记自通,已又念近日时刻中诸君子,所记载文籍,不啻招降纳叛,而世之附名其中者,虽不尽弭耳乞盟,然意已近之。”
成语意思心意真实诚恳;毫无虚假。形容没有丝毫虚伪。
成语出处元 无名氏《百花亭》第三折:“常言道:海深须见底,各办着个真心实意。”
成语意思恣:放纵。恣纵己意,心想事成
成语出处《梁书·中天竺国传》:“其宫殿皆雕文镂刻,街曲市里,屋舍楼观,钟鼓音乐,服饰香华,水陆通流,百贾交会,奇玩珍玮,恣心所欲。”
成语意思疏越:疏散。形容诗文质朴而有余意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
成语意思走到哪里就顺随哪里的民情习俗
成语出处刘知侠《铁道游击队》第五章:“是呀!应该走乡随乡才是。”
成语意思最后使希望落空
成语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一回:“岂非镜花水月,终虚所望么?”
成语意思《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后因以“朱弦三叹”指称音乐的美妙。
成语出处《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
成语意思忠:效忠,忠君;孝:孝敬。忠于君主与孝敬父母都做到了
成语出处老舍《赵子曰》:“老人撅着胡子告诉他:‘忠孝双全,才是好汉!’”
成语意思羞:羞愧。廉:廉耻。指人知道羞愧、廉耻。形容有修养。
成语出处明·汤显祖《紫钗记·玉工伤感》:“小妮子非抛闪,知羞识廉。”
成语意思尊重有贤德的人,任用有才能的人。
成语出处《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曰:‘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成语意思指自己走上毁灭的道路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7回:“话说杨志当时在黄泥冈上,被取了生辰纲去,如何回转去见得梁中书,欲要就冈子上自寻死路。”
成语意思真正的罪犯。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五回:“快快出去查明受害的百姓,赶紧指出真凶实犯,本县立刻就要办人!”
成语意思自己人互相像水火那样不能相容。
成语出处《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六回:“今大王所恃重臣二人,而使自相水火,非社稷之福也。”
成语意思中心:内心;悼:伤痛。内心极为悲伤
成语出处《诗经·邶风·终风》:“谑浪笑敖,中心是悼。”
成语意思雄:雄强;雌:雌伏,不倔强。弃刚守柔。比喻与人无争。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老子》:“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成语意思众人吹气,可以移山。比喻人多力量大。同“众喣漂山”。
成语出处明 李东阳《余肃敏公传》:“役未及兴,而众喣山动。”
成语意思指白纸黑字的文字记载。
成语出处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丹青》:“斯文千古之不附也,注玄尚白,其功孰与京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