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再:重复;蹈:踩、踏;辙:车迹、道路。重复走翻车的道路,指不接受教训
成语出处郭沫若《抱箭集·第二辑·曼陀罗华》:“这也是一种经验呢,我们都是年青人,将来还有生育的机会,我们可以不再蹈覆辙了。”
成语意思赃:赃物。就地瓜分赃物。头目坐地分取赃物。
成语出处《品花宝鉴》第23回:“他便坐地分赃,是要陋规的。”
成语意思见“掷地金声”。
成语出处明·郑若庸《玉玦记·赴试》:“腰印能如季士稀,恐掷地赋声难比。”
成语意思晋国人冯妇,善于打虎,后来不干了。有一次看见一群人在捉老虎,但不敢向前。于是他上前去打。比喻重操旧业
成语出处郭沫若《洪波曲》第三章:“时局在大动荡,我的心境在别种意义上也在大动荡。我自己实在是不愿意再当冯妇。”
成语意思比喻办事应该向内行请教。
成语出处《宋书·沈庆之传》:“治国如治家,耕当问奴,织当访婢。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谋之,事何由济?”
成语意思走到半路就放弃了前进。比喻事情还没做完就停止了
成语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三十三祖慧能大师》:“我求大法,岂可中道而止。”
成语意思比喻办事公正。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成语意思罪恶大到了极点。
成语出处宋 欧阳修《纵囚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
成语意思中道:中途。半路就停止了。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表记》:“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
成语意思选择地方行走。形容做事小心谨慎。
成语出处《史记·伯夷列传》:“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
成语意思指着东方打西方,打得别人防不胜防
成语出处《七侠五义》第92回:“那知小侠指东打西,窜南跃北,犹如虎荡羊群,不大的功夫,打了个落花流水。”
成语意思谓首先倡导。
成语出处《说郛》卷八五引宋·张商英《护法论》:“何暇更从无明业识造端倡始,诱引后世阐提之党,背觉合尘,同人恶道,罪萃阙身。”
成语意思指代人出力或代写文章。
成语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客止》:“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如何?’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成语意思志:抱负;疏:粗疏;薄弱。志向远大;才能不足。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孔融传》:“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
成语意思志:抱负。指人志向大而才能不够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
成语意思形容人多。
成语出处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五回:“游街的犯人,逐队成群;看游街的闲人,填街塞巷。”
成语意思至:极;当:恰当;易:改变。形容极为恰当,不能改变。
成语出处明·李贽《焚书·读史·孔明为后主写申韩管子六韬》:“故汲长孺谓其内多欲而外施仁义,而论六家要指者,又以‘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八字概之,可谓至当不易之定论。”
成语意思朝:早晨;暮:晚间。早晨打晚间骂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9回:“如今幸而卖到这个地方,吃穿和主子一样,又不朝打暮骂。”
成语意思装点:装饰;门面:指外观。比喻只把外表装饰得很漂亮。
成语出处元 秦简夫《东堂老》第一折:“止则有这两件儿衣服,装点着门面。”
成语意思比喻千方百计地寻找时机。
成语出处茅盾《子夜》十一:“做公债的人那一个不在那里钻洞觅缝探听老赵的手法呢!” 又十六:“一下里他那好像冻僵了的心重复生气蓬勃,能够出主意,能够钻洞觅缝找门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