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谓与世人无所争竞。
成语出处《北史·薛辩传》:“湖少有节操,笃志于学,专精讲习,不干时务,与物无竞,好以德义服人。”
成语意思见“一望无际”。
成语出处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在鄱阳湖旁边的一座大山上,太阳刚刚出来,把一望无边的湖水照得金光闪闪。”
成语意思指前代或前人遗留下来而少为人知的传闻,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成语出处鲁迅《南腔北调集·题记》:“然而只有这一本,虽然浅薄,却还借此存留一点遗闻逸事。”
成语意思指世人不在知道而感兴趣的传闻和故事。
成语出处《四库全书总目 地理三 武林旧事》:“此十卷本,乃从毛氏汲古阁元版传钞,首尾完具,其间逸闻轶事,皆可以备考稽。”
成语意思散失;遗传的事迹。多指未经史书记载的事迹。
成语出处宋 周密《武林旧事》:“此十卷之本,乃从毛氏汲古阁之版传抄。首尾完其,其间遗闻轶事,皆可备考稽。”
成语意思绝色的女子能移易人的情志。
成语出处《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夫有尤物,足以移人。”
成语意思音问:音信。书信收不到,消息也没有
成语出处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四卷:“是时真宗在魏府,与众臣悬望救兵消息,音问杳然。”
成语意思指散佚的文章和句子。
成语出处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五》:“虽千古茫昧,理世玄远,遗文逸句,容或可寻,沿途隐显,方土可验。”
成语意思犹言杳无音信。
成语出处宋·无名氏《异闻总录》第一卷:“汝投于海,杳无音耗……何得在此?”
成语意思饫闻:饱闻;厌见:饱见。指见闻甚多。
成语出处唐·韩愈《燕喜亭记》:“宜其于山水饫闻而厌见也。”
成语意思见“燕舞莺啼”。
成语出处宋·朱淑真《春日行》:“燕舞莺歌昼晷永,帘幕无人门宇静。”
成语意思见“野无遗贤”。
成语出处《魏书·阳尼传》:“举贤良,黜不肖,使野无遗才,朝无素餐。”
成语意思言辞有文采,才能传播远方或影响后世。
成语出处明·张溥《〈壬申文选〉序》:“言文行远,国家赖之。”参见“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成语意思同“杳无音信”。
成语出处明·汤显祖《邯郸记》第十八出:“一从卢郎征西,杳无信息,不知彼中征战若何。”
成语意思杳:无影无踪。没有一点儿音信。
成语出处明 沈德符《野获编》:“微闻有浮海行者,踪迹可疑。乃南至闽广近海诸地,无不遍历,杳无消息。”
成语意思同“偃武修文”。
成语出处《汉书·循吏传·黄霸》:“太尉官罢久矣,丞相兼之,所以偃武兴文也。”
成语意思指演练武艺,修习文章。
成语出处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一折:“那其间教训成人,演武修文,重掌三军。”
成语意思同“偃武修文”。
成语出处《史记·留侯世家》:“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复用兵乎?”
成语意思偃:停止;修:致力于。停止武备;提倡文教。
成语出处《尚书 武成》:“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
成语意思仰望屋顶长叹。指毫无办法,一筹莫展
成语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