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把一件主要的事情了结以后;其余有关的事情也跟着了结。
成语出处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八卷:“有资质甚高者,一了一切了,即不须节节用工也。”
成语意思原指龙在云中,东露一鳞,西露半爪,看不到它的全貌。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
成语出处唐·高仲武《中兴闲气集·苏涣》:“三年中作变律诗九首,上广州李帅,其文意长于讽刺,亦有陈拾遗一鳞半甲。”
成语意思迤逦:曲折连续的样子。曲折连绵不断
成语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113卷:“行十余里,忽见幢节幡盖,迤逦不绝。”
成语意思谓鱼变化为龙。比喻世事或人的根本性变化。
成语出处宋·刘克庄《水龙吟》词:“任蛙蟆胜负,鱼龙变化,侬方在、华胥国。”
成语意思古代法律用语。援引律令,类比定罪。
成语出处《明律·名例·刑律》:“凡律令该载不尽事理,若断罪而无正条者,引律比附。”
成语意思指办事妥当、彻底。
成语出处明 张居正《答山东巡抚何来山》:“清丈事,实百年旷举,宜及仆在位,务为一了百当。”
成语意思远而不切实际的谈论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答宾戏》:“彼岂乐为迂阔哉。”
成语意思像鱼龙那样变化多端。
成语出处北周·庾信《谢滕王集序启》:“譬其毫翰,则风雨争飞;论其文采,则鱼龙百变。”
成语意思晏,晚也。有警急则门开得晚也。形容时世不安宁。
成语出处《后汉书 耿国传》:“令东扞鲜卑,北拒匈妈,率厉四夷,完复边郡,使塞下无晏开之警。”
成语意思夔:古贤臣名,为舜时的典乐官。夔一人已足制乐。指只要是真正的人才,有一个就足够了。
成语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不也,夔非一足也,……一而足也。”《吕氏春秋·察传》:“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楚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成语意思孔:小窟窿。从一个小窟窿里面所看到的。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
成语出处汉 桓宽《盐铁论 相刺》:“持规而非矩,执准而非绳,通一孔,晓一理,而不知权衡。”
成语意思妄:胡乱。说话放肆,思想狂妄
成语出处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杜少陵》:“歜上书之明年,言狂意妄,圣天子不赐镬樵全生,弃逐岭表。”
成语意思犹口口声声。
成语出处《金瓶梅词话》第七回:“西门庆那里肯,一口一声只叫‘姑娘请受礼。’”
成语意思整个时代的人都不放在眼里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1卷:“腹饱万言,眼空一世。”
成语意思像鱼和鹗那样瞪眼注视。比喻瞠目而视。
成语出处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八:“盖士大夫沉浮里閈,其制行稍岸异者,未有不使流俗人鱼瞵鹗睨者也。”
成语意思用蛋去抵挡石头,比喻不自量力。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周瑜小子,偏怀浅戆,自负其能,辄欲以卵敌石;兼之擅作威福,无罪受刑,有功不赏。盖系旧臣,无端为所摧辱,心实恨之!”
成语意思一看就全都看到了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江左地促,不如中国,若使阡陌条畅,则一览而尽,故纡余委曲,若不可测。”
成语意思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成语出处
成语意思夺目:耀眼。形容花朵或女子姿色鲜艳美丽耀眼
成语出处巴金《春》:“红白色的花朵掩映在一簇簇的绿叶丛中,愈显得艳丽夺目。”
成语意思要:通“邀”。用不正当的手段抢夺盗取名利
成语出处金·王若虚《论语辨惑》:“盖其心术不谨,趋向一差,则要利盗名,文奸济恶,皆学之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