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犹言先睹为快。语本唐韩愈《与少室李拾遗书》:“朝廷之士,引颈东望,若景星凤皇之始见也,争先睹之为快。”
成语出处语出唐·韩愈《与少室李拾遗书》:“朝廷之士,引颈东望,若景星凤皇之始见也,争先睹之为快。”
成语意思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八卷:“一番言语,说得张六嫂哑口无言。”
成语意思有虚言而无德行。
成语出处《后汉书·史弼传》:“窃闻勃海王悝……外聚剽轻不逞之徒,内荒酒乐,出入无常,所与群居,皆有口无行,或家之弃子,或朝之斥臣。”
成语意思嘴里有啥说啥;心里却没有什么。
成语出处明 于谦《拟吴侬曲》:“忆郎直忆到如今,谁料思深恋亦深;刻木为鸡啼不得,原来有口却无心。”
成语意思一面口中自问,一面心中盘算。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四:“[程元玉]随又忖道:‘妇人之言,何足凭谁!况且他一顿饭钱,尚不能预备,就有惊恐,他如何出力相报得?’以口问心,行了几里。”
成语意思同“云消雾散”。
成语出处清·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千古名臣,每遭谗谤,而转瞬云开雾释,日光月华。”
成语意思见“云消雾散”。
成语出处宋·陶佃《王君仪》诗:“云开雾散却晴霁,清风淅淅无纤尘。”
成语意思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同“哑口无言”。
成语出处《再生缘》第三九回:“话说孟夫人听了这些言语,只气的哑口无声。”
成语意思不同人说同样的话,形容看法、意见完全一致。
成语出处南朝·梁·沈约《宋书·庾炳之传》:“伏复深思,只有愚滞,今之事迹,异口同音,便是彰著,政未测得物之数耳。”
成语意思指大家说得都一样。同“异口同音”。
成语出处老舍《赵子曰》第一:“现在的人们不但不复以窄窄金莲为美,反异口同韵的诋为丑恶。”
成语意思犹言众口一词。
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一回:“所以听得周三说了一句,大家就一口同音说,以义气为重。”
成语意思匡:纠正;天下:原指周天子统治所及的地方,即整个中国。纠正混乱局势,使天下安定下来。
成语出处《论语·宪问》:“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祍矣。”
成语意思犹一口同音。
成语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六回:“因天时尚早,复到街上访问本府政绩,竟是一口同声说好。”
成语意思比喻潜藏起来,等待时机。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逸民传 陈留老父》:“夫龙不隐鳞,凤不藏羽,网罗高悬,去将安所。”
成语意思异:不同。不同的嘴说出同样的话。形容人们的说法完全一致。也作“异口同音”。
成语出处晋 葛洪《抱朴子 道意》:“左右小人,并云不可,阻之者众,本无至心,而谏怖者,异口同声。”
成语意思因:顺着。凭藉有利的形势。
成语出处汉 贾谊《过秦论》:“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
成语意思用聋的耳朵辨别声音。比喻没有正确的方法是达不到目的的
成语出处战国·赵·荀况《荀子·修身》:“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
成语意思鳞:鱼类的鳞片。爪:鸟兽的脚趾。指绘画中龙飞腾于云雾中;只显露出部分鳞片和几只爪。
成语出处唐 高仲武《中兴间气集 苏涣》:“三年中作变律诗九首,上广州李帅,其文意长于讽刺,亦有陈拾遗一鳞半甲。”
成语意思谓总揽一切。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六:“指台抹凳,担汤担水,一揽包收,多是他上前替力。”
成语意思阴灵:日的灵魂。比喻坏人、坏事虽已清除,但不良的影响还在作用
成语出处清·李绿园《歧路灯》第59回:“想是他的阴灵不散,你们到前厅烧张纸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