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广泛学习前人经验,不局限于一家,才能开阔眼界,大有裨益
成语出处唐·杜甫《戏为六绝句》诗:“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成语意思旧称被考试官看中。
成语出处明·陈耀文《天中记》卷三十八引《侯鲭录》:“欧阳修知贡举日,每遇考试卷,坐后常觉一朱衣人时复点头,然后其文入格。……因语其事于同列,为之三叹。尝有句云:‘唯愿朱衣一点头。’”
成语意思同“遵养时晦”。
成语出处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害卿兄弟,独夫介立,遵养待时,臣节讵久。”范祥雍校注:“此言尔朱荣待有时机,即欲篡夺。”
成语意思形容百花盛开,竞相化美
成语出处宋·吴曾《能改斋漫录·方物·芍药谱》:“名品相压,争妍斗奇,故者未厌,而新者已盛。州人相与惊异,交口称说。”
成语意思谠:正直。出言忠诚,立论正直
成语出处宋·宋孝宗《经进东坡文集序》:“故赠太师谥文忠苏轼,忠言谠论,立朝大节,一时廷臣无出其右。”
成语意思指事情的是非曲直公众自然会有评论。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扞庾公呴又问:‘何者居其右?’王曰:‘自有人。’又问:‘何者是?’王曰:‘噫!其自有公论。’”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回:“朝廷自有公论,汝岂可造次?”
成语意思转:辗转;壑:山沟。辗转他乡,弃尸于山沟水渠
成语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公孙丑下》:“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
成语意思直言:正直的言论;骨鲠:鱼骨卡在喉咙里。直话如不说出来,就像鱼骨卡在喉咙里般难受。比喻为人耿直,敢于直言,气节刚正
成语出处唐·韩愈《争臣论》:“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天子有不谮赏从谏如流之美。”
成语意思谚语。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
成语出处宋 祝穆《方舆胜览 眉州 磨针溪》:“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成语意思振缨:弹冠,出仕。指入朝做官
成语出处晋·陶潜《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振缨公朝,则德音允集。”
成语意思所犯的罪行可以用功劳来抵除。指将功折罪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臣闻《春秋》之义,罪以功除;圣王之祀,臣有五义。”
成语意思纷纭:多而杂乱。指各种各样的说法都有
成语出处明·酉阳野史《续三国演义》第55回:“有言宜调代辽氏貉诸附属之兵,与国家出力者,众议纷纭。”
成语意思《孟子·离娄下》:“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原谓学问工夫到家后,则触处皆得益。后以“左右逢原”泛指做事得心应手。
成语出处《孟子·离娄下》:“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前辈作文者,古人有名文字皆模拟作一篇,故后有作时,左右逢原。”
成语意思到处都能碰到取之不尽的源泉。比喻做事、写作得心应手;应付自如。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下》:“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成语意思议论纷纷;有不少抱怨责备的话。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定公四年》:“会同难,啧有烦言,莫之治也。”
成语意思形容人云亦云,毫无主见。
成语出处宋·陈善《扪虱新话·唐宋文章皆三变末流不免有弊》:“至今学文之家,又皆逐影吠声,未尝有公论,实不见古人用心处,予每为之太息。”
成语意思形容树木长势良好,颇为繁盛。也形容家族繁盛,子孙满堂,还可形容文章内容充实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武五子传》:“高皇帝,览踪迹,观得失,见秦建本非是,故改其路,规土连城,布王子孙,是以支叶扶疏,异姓不得间也。”
成语意思扶疏:繁茂纷披的样子。形容树木长势良好;颇为繁盛。也可用来形容家族繁盛;子孙满堂。还可用来形容文章内容充实。
成语出处汉 扬雄《解嘲》:“顾默然而作《太玄》五千言,枝叶扶疏,独说数十余万言。”
成语意思粉:白色。红颜白面,指涂脂抹粉的女子
成语出处明·胡文焕《群音类选·》:“金鼎热风脑龙肝,花烛映朱颜粉面。”
成语意思肺肠:比喻心思。指做事有自己的用心
成语出处《诗经·大雅·桑柔》:“自有肺肠,俾民卒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