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明知是非而不据理力争。多指不坚持原则
成语出处战国·宋·墨翟《墨子·公输》:“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成语意思质:朴素、单纯。野:粗俗。质朴而不粗俗。同“质而不俚”。
成语出处《后汉书 班彪传上》:“然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
成语意思明明知道而不说
成语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列御寇》:“知道易,勿言难。知而不言,所以之天也。”
成语意思见“椎肤剥髓”。
成语出处《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四年》:“帝曰:‘霖雨、地震之灾,岂非重兵久在蜀,调登供馈,椎肤剥体,民怨所致,当修德抚民以应之,又何祷乎!’”
成语意思壮夫:具有雄心壮志的人,指成年人。成年人是不做的。指事情轻微细小,不值得一做
成语出处汉·扬雄《法言·吾子》:“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也。’”
成语意思形容残酷搜刮。
成语出处明·唐顺之《与郑户部书》:“国家惩奸之法未及于亲手欺盗之人,而椎肤剥髓、鬻妻买子之苦已波毒于穷檐无告之小民矣。”
成语意思谓不遇合时机。
成语出处明·冯惟敏《不伏老》第三折:“说则说老手能修五凤楼,怕则怕遭逢不偶。”
成语意思自恃高明,不同寻常。
成语出处宋 赵令畤《侯鲭录》卷四:“曾子固曰:‘王平甫熙宁癸丑岁直宿崇文院……梦觉时禁中已鸣钟,平甫颇自负不凡,为诗记之。’”
成语意思谓遵照先人的典章制度而不违失。
成语出处《史记·曹相国世家》:“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成语意思总括起来说(总:总括;归纳)。
成语出处《周易 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唐 孔颖达疏:“总而言之,皆虚无之谓也。”
成语意思形容只知道某一方面,而不知道综合全面地看
成语出处南朝·梁·刘峻《辩命论》:“同知三者,定乎造化,荣辱之境,独曰由人。是知二五而未识于十。”
成语意思滔天:漫天,弥天。形容罪恶极大。
成语出处宋 周密《齐东野语 景定慧星》:“开庆误国之人,罪恶滔天。”
成语意思形容只知道某一方面,而不知道综合全面地看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且王之所求者,斗晋、楚也;晋、楚不斗,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
成语意思指做了很大的坏事,犯了很大的罪。
成语出处宋 欧阳修《与十四弟书》:“某罪逆深重,不自死灭。”
成语意思形容罪恶多而重
成语出处《新唐书·吉项传》:“俊臣诬杀忠良,罪恶如山,国蟊贼也,尚何惜?”
成语意思挝:敲击;揉:来回擦或搓。抓抓耳朵,搓搓脸颊。形容窘迫的样子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女姑姑》第二折:“挝耳揉腮,羞答答的半晌怎把头抬。”
成语意思不放过一分一秒;形容对时间抓得很紧。也作“分秒必争”。
成语出处《晋书 陶侃传》:“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
成语意思撞:闯。指在江湖上东游西荡,行踪无定
成语出处明·汤显祖《牡丹亭·诀谒》:“咳,你费工夫去撞府穿州,不如依本分登科及第。”
成语意思池中物:比喻蛰处一隅、脚无大志的人。比喻总有出头的一天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周瑜传》:“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成语意思犹言走江湖,跑码头。
成语出处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一折:“则被你坑杀人燕侣莺俦。婆婆也,你岂不知羞!俺公公撞府冲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