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改变风气,振兴习俗。
成语出处《新唐书 刘祥道传》:“以去就之官,临苟且之民,欲移风振俗,乌可得乎?”
成语意思指不分好坏,全盘否定
成语出处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三回:“哥哥的话虽是不错,但俗语说的,树大有枯枝,一国之大,自然是有好的有坏的,何必一棍打一船呢?”
成语意思同“莺歌燕舞”。
成语出处唐·鲍君徽《惜花吟》诗:“莺歌蝶舞韶光长,红炉煮茗松花香。”
成语意思蹈:踩;规、矩:定方圆的标准工具,借指行为的准则。指拘守旧礼仪与法度
成语出处《隋书·音乐志》:“齐之以礼,相趋帝庭,应规蹈矩,玉色金声。”
成语意思指停息武备,不事战争。
成语出处元·刘壎《隐居通议·经史一》:“偃革倒戈,归马放牛,乃灭殷以后事;今楚汉相持,正是兵锋之交,而言及此,曾不顾其为迂,何也?”
成语意思阳关:古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市南。原指经过阳关通往西域的官道。后泛指通过便利交通大道和光明的道路。也比喻好的出路、办法。
成语出处唐 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诗:“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
成语意思比喻书法的钩、挑等笔画遒劲有力,有如银钩和蝎尾。一说虿尾指指蝎子的尾巴,能揵然上卷,写“乙”、“丁”、“亭”等字之末趯,须驻锋而后趯出,故遒劲有力。
成语出处南朝·齐·王僧虔《论书》:“(索靖)散骑常侍张芝姊之孙也,传芝草而形异,甚矜其书,名其字势曰‘银钩虿尾’。”
成语意思意:意愿,志向。志向远大,但才能浅薄。指志大才疏。
成语出处宋·杨万里《陈公墓志铭》:“臣素不识浚,亦闻其人意广才疏,虽有勤王之节,安蜀之功,然其败事亦不少。”
成语意思见“超今冠古”。
成语出处宋·朱敦儒《洞仙歌·赠太易》词:“这功名富贵,有也寻常,管做得、越古超今神妙。”
成语意思用戈去舂黍米。比喻达不到目的。
成语出处《荀子·劝学》:“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
成语意思引述故事古义以讽刺今事。
成语出处明·杨慎《升庵诗话》卷六:“援古刺今,箴戒得失,谓之箴。”《天讨·豕韦之裔〈普告汉人〉》:“述怀咏史,不过词人之习态,不可以为援古刺今。”
成语意思衣服帽子穿戴得整齐漂亮(楚楚:整洁;鲜明)。
成语出处《诗经 曹风 蜉蝣》: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成语意思像冰一样的肌肤,像玉一样的骨骼。形容女子洁美的体肤
成语出处宋·辛弃疾《鹧鸪天·赋梅》:“若将玉骨冰姿比,李蔡为人在下中。”
成语意思一定的官衔职位。多指比较低微的头衔职称。
成语出处元 王实甫《西厢记》:“都则为一官半职,阻隔得千山万水。”
成语意思因果:原因和结果。佛教迷信,认为今生种什么因,来生结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成语出处唐 慧立本《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第七卷:“唯谈玄论道,问因果报应。”
成语意思指歉收。
成语出处《榖梁传·襄公二十四年》:“一谷不升谓之嗛,二谷不升谓之饥,三谷不升谓之馑,四谷不升谓之康,五谷不升谓之大侵。”
成语意思比喻顺便帮助别人不必有任何花费。
成语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二》:“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
成语意思冠:古代的帽子。圆形帽方领袍衫。古代儒生的冠服。指读书人
成语出处唐·王勃《益州夫子庙碑》:“圆冠方领,再行邹鲁之风。”
成语意思非:非难,否定。用历史故事抨击当前的政治。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秦始皇本纪》:“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成语意思方:比拟。类比。拿古代的事情与当今的事情相比。
成语出处《北史·长孙嵩传》:“昔叔孙辞沃壤之地,萧何就穷僻之乡,以古方今,无惭曩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