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兴:兴起;丞相:宰相;叹:感叹。感叹人的贤与不肖,关键在于自处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成语意思旧时比喻兄弟和睦。
成语出处《诗经·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埙,仲氏吹篪。”
成语意思罔治:不治罪。被迫跟从别人犯罪的,可以不予处治
成语出处《尚书·胤征》:“歼厥渠魁,胁从罔治。”
成语意思循常:遵循常规。习故:学习陈旧的作风。遵守旧规,沿袭先例。形容因袭保守,不愿变通。亦作“循故袭常”、“履常蹈故”、“遵常守故”。
成语出处汉·仲长统《昌言·法诫》:“又中世之选三公也,务于清悫谨慎,循常习故者。”
成语意思席:坐席。原指把坐席铺在地上坐。现多指坐在地面上。
成语出处《旧五代史 李茂贞传》:“但御军整众,都无纪律,当食造庖厨,往往席地而坐。”
成语意思相互辅助以取得成功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魏相丙吉传赞》:“故经渭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明其一体,相待而成也。”
成语意思形容勤于政事。
成语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成语意思小道:儒家称礼乐外的学说或技艺。虽是小技艺,却能取得大成就
成语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子张》:“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
成语意思小德:小节;出入:偏离标准。指不必严格要求的一些小节。
成语出处《论语 子张》:“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成语意思乔:高。才能虽高而德行欠缺
成语出处明·张凤翼《红拂记·同调相怜》:“这是负心人行短才乔,转眼处把人嘲诮,更烂翻寸舌,易起波涛。”
成语意思才能虽高而德行欠缺
成语出处明·胡文焕《群音类选·》:“这是负心人行短才高,转眼处把人嘲诮。”
成语意思循:依照;违:违背。遵循道德规范而不违背
成语出处唐·韩愈《河南府法曹参军卢府君夫人苗氏墓志铭》:“循道不违,厥声弥劭。”
成语意思细:微,小;捐:舍弃。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
成语出处唐 韩愈《进学解》:“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成语意思原指封建时代官吏一到任,就显示威风,严办下属。后泛指一开头就向对方显示一点厉害。
成语出处《汉书·序传》:“定襄闻伯素贵,年少,自请治剧,畏其下车作威,吏民竦息。”
成语意思穴:洞;处:居。久居洞中的兽类能预知风雨。比喻有经验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翼奉传》:“知日蚀地震之效昭然可明,犹巢居知风,穴处知雨。”
成语意思穴:洞;处:居。居住在洞穴中的人。比喻孤陋寡闻、见识浅薄的人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魏嚣传》:“而王之将吏,群居穴处之徒。”
成语意思指告老引退,辞官家居。
成语出处汉 班固《白虎通 致仕》:“臣七十悬车致仕者,臣以执事趋走为职,七十阳道极,耳目不聪明,跛踦之属,是以退去避贤者,所以长廉耻也。悬车,示不用也。”
成语意思指官吏刚到任所。同“下车伊始”。
成语出处《隋书 刘行本传》:“然臣下车之始,与其为约。”
成语意思指七十岁。
成语出处《晋书·刘毅传》:“昔郑武公年过八十,入为周司徒,虽过悬车之年,必有可用。”唐·许浑《贺少师相公致政》诗序:“少师相公未及悬车之年,二表乞罢将相。”
成语意思意为夏虫活不到冬天,菌类朝生暮死。比喻极短的生命。
成语出处语出《庄子 秋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又《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