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晃:摇动。脑袋摇来摇去;形容旧时读书人吟诵的姿态或自得其乐、自以为是的样子。也作“摇头摆脑”。有时也形容轻狂之态。
成语出处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至乾禅师》第四十八卷:“教渠拽耙牵犁,直是摇头摆脑。”
成语意思形容高兴到了极点。欣喜:欢喜;若:好像;狂:感情失去控制。
成语出处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成语意思心里急得像着了火一样。形容心情极其焦急。焚:烧。
成语出处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7回:“我越发觉得心急如焚,然而也是没法的事,成日犹如坐在针毡上一般。”
成语意思指遵守规矩;一点也不敢轻举妄动。也形容拘泥保守;不敢有任何变动。循:遵守;蹈:踩;矩:方尺。
成语出处宋 朱熹《答方宾王书》:“循涂守辙,犹言循规蹈矩云尔。”
成语意思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极短时间;万变:变化之多。在极短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形容变化很多很快。
成语出处宋 胡宏《题上封寺》:“风云万变一瞬息,红尘奔走真徒劳。”
成语意思担子很重;路程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成语意思悄:静。静悄悄的,听不到任何声音。指非常寂静
成语出处曾朴《孽海花》第34回:“此时再听,就悄无声息了。”
成语意思蹑:放轻脚步。形容动作很轻;有时指走路时非常小心;或偷偷地跟随。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周瑞家的会意,忙着蹑手蹑脚的往东边屋里来,只见奶奶拍着大姐儿睡觉呢。”
成语意思茅:茅草;塞:堵塞。茅草塞路;突然开通了。形容原来心里好像被茅草堵塞着;现在一下开窍了。比喻立刻理解明白。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闲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成语意思莫:没有什么人;名:表达;说出。没有人能够说出其中的奥妙。形容事情奇怪;不合常理。
成语出处清 宣鼎《夜雨秋灯录 陬邑官亲》:“及进西瓜汤,饮兰雪茶,莫名其妙。”
成语意思集:集中;思:思想;广:扩大;益:好处。集中群众的意见和智慧;取得更好的效果。也指集中众人的思想和智慧;广泛吸收好的意见。
成语出处三国 蜀 诸葛亮《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成语意思津津:兴趣浓厚。乐道:乐于谈论。形容很有味地谈论感兴趣的事。
成语出处清 钱学纶《语新》下卷:“风流贤宰,疾恶怜才,俱假文字为劝惩,邑人士咸津津乐道之。”
成语意思鸿门:地名,今陕西临潼东北。指不怀好意的宴请或加害客人的宴会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成语意思指水势汹涌广阔浩大。后形容规模宏大;气势雄壮。
成语出处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浩浩荡荡,横无边涯。”
成语意思孺:小孩子。妇女和小孩子全都知道。形容大家都知道或一看就明了的简单事物。
成语出处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93回:“果如张仙所言,形于诗歌,扮为杂剧,弄得妇孺皆知。”
成语意思繁:多;锦:织有花纹的丝织品。无数色彩鲜艳的花;好像漂亮的锦缎。
成语出处曹靖华《点苍山下金花娇》:“我们坐在……繁花似锦的花丛中,听她谈起沙村公社来。”
成语意思污、垢:肮脏的东西。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
成语出处清 孙雨林《皖江血 定计》:“收回那十八省剩水残山,洗尽这二百年藏污纳垢。”
成语意思开:解开;交:纠缠。不能解脱纠缠。
成语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4回:“吴赞善听到这里,便气的不可开交。”
成语意思心里很专一;注意力集中。致:极尽;志:心意;志趣。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上》:“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成语意思优柔:迟疑不决;寡:少;断:决断。形容做事拿不定主意;缺少决断。
成语出处先秦 韩非《韩非子 亡征》:“缓心而无成,柔茹而寡断,好恶无决,而无所定立者,可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