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丘:土山。貉:一种像狐狸的野兽。一个土山里的貉。比喻彼此同类;没有什么差别。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杨恽传》:“古与今,如一丘之貉。”
成语意思钟:集中;专注。男女之间一见面就产生很深的感情。
成语出处清 墨浪子《西湖佳话》:“乃蒙郎君一见钟情,故贱妾有感于心。”
成语意思下里:乡里;巴人:巴蜀的人民。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成语出处战国 楚 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成语意思情况出于不得已。
成语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62回:“适才躲避桌下,自知失仪露丑,实系情非得已,诸位姐姐莫要发笑。”
成语意思愧:惭愧。问问自己;认为没有什么感到惭愧的地方。
成语出处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槐西杂志一》:“君无须问此,只问己心。问心无愧,即阴律所谓善。”
成语意思平:平稳;稳当;步:行步;走上;登上;青云:青天。比喻官位很高。比喻一下子轻易地登上了很高的官位。旧时用以形容科举及第;或陡然富贵。
成语出处宋 袁文《瓮牖闲评》第三卷:“廉宣仲才高,幼年及第,宰相张邦昌纳为婿。当徽宗时自谓平步青云。”
成语意思名字排在孙山后面。指考试未被录取;榜上无名。
成语出处宋 范公偁《过庭录》:“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成语意思龙马:传说中形状像龙的马;也指骏马。比喻人的精神健旺。
成语出处唐 李郢《上裴晋公》诗:“四朝忧国鬓如丝,龙马精神海鹤姿。”
成语意思路旁标志里数的碑。比喻在历史进程中可作为标志的重大事件。
成语出处毛泽东《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一九四九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发展的里程碑。”
成语意思利用对方的计策反过来向对方施计。
成语出处元 李文蔚《张子房圯桥进履》:“将计就计,不好则说是好。”
成语意思金:指金城;金属铸造的城墙;汤:指汤池开水一样滚烫的护城河。坚固得像金城、汤池一样。形容阵地或所守卫的地方非常牢固。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蒯通传》:“必将婴城固守,皆为金城汤池,不可攻也。”
成语意思自己过了河;就把桥拆掉。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借以成功的人或事物一脚踢开。
成语出处元 康进之《李逵负棘》:“你休得顺水推船,偏不许我过河拆桥。”
成语意思窍:孔穴。古人认为心有好几窍;窍不通;人就糊涂。鬼迷住了心窍。比喻受错误认识支配而糊涂。
成语出处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61回:“一时鬼迷心窍,后悔不及。”
成语意思赤子:初生的婴儿。孩子纯真无邪的心灵。形容人的心地善良、纯洁。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成语意思遥遥:远远;很远。远远地走在人家的前面。
成语出处罗来勇《世界在他们眼前展开》:“我们的声誉就是实力——遥遥领先的技术和工艺。”
成语意思置:放;若:好像;罔:没有;闻:听见。放在一边;好像没有听见一样;形容听见了而不加理睬。
成语出处明 朱国祯《涌幢小品》:“当中书言时,沈宜厉声力折,只因心中恼他,置若罔闻。”
成语意思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成语出处宋 刘克庄《杂记六言诗》诗:“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
成语意思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成语意思悲痛的心情平静下来以后;回想遭受痛苦的情景;让人震撼;也让人警醒。形容所受痛苦的沉重;含有警醒的意思。痛:悲痛;哀苦;定:平静。
成语出处唐 韩愈《与李翱书》:“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
成语意思交臂:胳膊碰胳膊。指双方擦肩而过。形容当面错过机会。
成语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田子方》:“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