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知:懂得。认识事情的道理较易,实行其事较难。
成语出处《尚书 说命中》:“说拜稽首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孔传:“言知之易,行之难。”
成语意思保持容颜不衰老而增长寿命。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回:“丹成之后,鬼神难容。虽驻颜益寿,但到了五百年后,天降雷灾打你,须要见性明心,预先躲避。”
成语意思像珍珠那样浑圆;像美玉那样润泽。形容皮肤、歌喉;文笔等圆润而富有光彩。润:润滑;光滑。
成语出处明 汪珂玉《珊瑚网 名画题跋》:“黄鹤仙翁寄余诗画,两学贤友俱有和章,明窗展玩,珠圆玉润,照耀后先。”
成语意思招摇:故意炫耀自己;撞骗:到处找机会行骗。假借名义;到处炫耀自己;进行诈骗。也作“撞骗招摇”。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那些家人在外招摇撞骗,欺凌属员,已经把好名声都弄坏了。”
成语意思正直公道的言论。
成语出处宋 邵伯温《闻见前录》:“王荆公始用事,公以直言正论折之,不能胜。”
成语意思中原:古代指我国中部;跟边疆相对而言;逐:追逐;鹿:比喻政权或争逐的对象。旧时比喻群雄在中原争夺天下;也作“逐鹿中原”。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成语意思转眼:一眨眼。一眨眼的时间。形容极短的时间。
成语出处明 胡文焕《群音类选 葛衣记 荐之知信》:“无端平地起波涛,转眼之间忘久要。”
成语意思肘腋:胳膊肘儿和夹肢窝。比喻极接近的地方。产生于身旁的祸患。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法正传》:“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在,北畏曹公之疆,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正当斯这时,进退狼跋。”
成语意思知遇:得到赏识或重用;感:感激。对给予赏识和重用的感激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回:“只因一时知遇之感,不觉为之一哭。”
成语意思给予赏识或重用的恩情。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只因一时知遇之感,不觉为之一哭。”
成语意思原指自己悔恨;自己改正。现形容悔恨交加。怨:悔恨;艾:割草;改正。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上》:“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于桐处仁迁义。”
成语意思主张个人自由发展、自由表现的看法或人生观
成语出处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但是自由主义取消思想斗争,主张无原则的和平,结果是腐朽庸俗的作风发生。”
成语意思仗义:主持正义;执言:说公道话。主持正义;说公道话。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4回:“若以文、武、宣、平之灵,仗义执言,国悔罪,王室之福。”
成语意思中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坏。制造谣言来陷害别人。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杨秉传》:“有忤逆于心者,必求事中伤。”
成语意思知遇:得到赏识或重用。指受到赏识和重用的荣宠
成语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71回:“臣子遭缝明圣之主,知遇之荣,不要说六尺之躯。”
成语意思爪牙:比喻辅佐的人。指勇敢的卫士或得力的助手
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国语·越语上》:“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成语意思诸子:指孔子、老子、庄子、荀子等;百家: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各种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后用来对我国先秦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成语意思指工作或学习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鲁丕传》:“性沉深好学,孳孳不倦。”
成语意思置:放着;之:代词;它;顾:照管;注意。放在那儿不管。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80回:“那薛蟠得了宝蟾,如获珍宝,一概都置之不顾。”
成语意思朱朱:花红的样子。红的红,白的白。指各色花木
成语出处唐·韩愈《感春三首》:“晨游百花林,朱朱兼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