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蚂蚁喜欢吃腥膻的食物,老鼠喜欢吃腐败的食物。比喻趣味低下
成语出处明·唐顺之《寄高上尚书》:“其高者则激昂于文章气节之域,而其下者则遂沉酣濡首于蚁膻鼠腐之间。”
成语意思比喻自招灾祸。
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回:“这不是我自己引水入墙,开门揖盗么。”
成语意思比喻意见相左,不能为对方所接受。
成语出处三国·魏·李康《运命论》:“其言也。如以水投石,莫之受也。”
成语意思一条蛇想吞吃一条大象。比喻人心不足,贪得无厌
成语出处战国·楚·屈原《天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成语意思比喻无法办到的事。
成语出处
成语意思苍蝇、青蛙无休止地叫。比喻低劣的、无病呻呤的诗文
成语出处清·钱谦益《序》:“今也生乎百世之下,欲以其蝇声蛙噪,追配古人,俪然以李杜相命,浸假而膏唇拭舌,訾议其短长,蜉蝣撼大树,斯可为一笑已矣。”
成语意思按照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去驾驭马匹。比喻死守教条,难以成事。
成语出处《战国策·赵策二》:“谚曰:‘以书为御者,不尽于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于事之变。’”
成语意思摇晃一下身子;就改变了身份。形容变化得快。旧小说中指有神通的人用法术使自己变成别的形体。
成语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回:“悟空捻着诀,念动咒语,摇身一变,就变做一科(棵)松树。”
成语意思用粗绳去连接丝带。比喻后继者的才学远逊前人。
成语出处唐·刘知幾《史通·杂说上》:“贤君见抑,而贼臣是党,求诸旧例,理独有违。但此是绝笔获麟之后,弟子追书其事。岂由以索续组,不类将圣之能者乎?何其乖剌之甚也!”
成语意思怨恨之声充满道路。形容不满情绪十分普遍
成语出处《魏书·高肇传》:“肇既当衡轴,每事任己,本无学识,动违礼度,好改先朝旧制,出情妄作,减削封秩,抑黜勋人。由是怨声盈路矣。”
成语意思比喻看待人或事物所抱的成见。
成语出处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你们的报道一定要真实,不要加油加醋,不要戴有色眼镜。”
成语意思形容闹得很凶。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七卷:“那婆娘索性抓破脸皮,反要死要活,分毫不让。”
成语意思指信口乱说闲话。
成语出处《群音类选 〈分钗记 计诱皮氏〉》:“为何的语四言三,平白地将人讥诮。”
成语意思偃仰:俯仰。指没有一定的主张,随大流。
成语出处《荀子 非相》:“与时迁徙,与世偃仰。”
成语意思怨恨之声充满道路。形容不满情绪十分普遍
成语出处《旧唐书·张廷珪传》:“州县征输,星火逼迫,或谋计靡所,或鬻卖以充,怨声载路,私气未洽。”
成语意思载:充满;道:道路。怨恨的声音充塞道路。形容人民群众普遍的强烈的不满和怨恨。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李固传》:“前孝安皇帝内任伯荣、樊丰之属,外委固广、谢恽之徒,开门受赂,署用非次,天下纷然,怨声载道。”
成语意思见“营私舞弊”。
成语出处清·谭嗣同《代拟上谕》:“总期民隐尽能上达,督抚无从营私作弊为要。”
成语意思一只手把天遮住。形容依仗权势;玩弄手段;蒙蔽群众。
成语出处唐 曹邺《读李斯传》诗:“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
成语意思用螳螂的胳膊来阻挡车轮前进。比喻自不量力
成语出处梁启超《论专制政体有百害于君主而无一利》:“以人力而欲与理势为御,譬犹以卵投石,以螳挡车,多见其不知量而已。”
成语意思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赘疣。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
成语出处《老子》:“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