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苟且:得过且过;偷安:贪图安逸。只顾眼前的安逸,不顾将来
成语出处宋·苏轼《乞蠲减星子县税钱第二状》:“其幸存者,亦皆偷安苟且,不为子孙长久虑。”
成语意思偷安:苟且求安;旦夕:早晚,形容时间短。只图眼前的一时安逸。
成语出处三国魏·钟会《移蜀将吏士檄》:“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发,玉石俱碎。”
成语意思螳臂:螳螂的前腿;扼:控制;辙:行车的方向。螳螂举起臂来阻止车的前进。比喻自不量力
成语出处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人臣之谬思乱者,乃螳臂扼辙耳。”
成语意思比喻自不量力,招致失败。同“螳臂当车”。
成语出处明 蒋一葵《长安客话 斗促织》:“螳臂当辙横,怒蛙致凭轼。”
成语意思螳臂:螳螂的前腿;当:阻挡;辕:借指车。比喻自不量力做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必然失败
成语出处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四卷:“势弱难敌,谓之螳臂当辕;人生易死,乃曰蜉蝣在世。”
成语意思搬弄是非,煽动闹事
成语出处邓小平《动员新兵及新兵政治工作》:“日寇、汉奸、托派之辈,则更利用这些缺点和错误,来进行其挑拨煽惑的阴谋,企图造成民变。”
成语意思八路:八路军。指非正规军,引申为土气的人
成语出处马烽《吕梁英雄传》第51回:“汽车上的敌人,听见山坡上有人叫喊,一看是几个‘土八路’,跳下车来。”
成语意思见“恬不知耻”。
成语出处清·阎尔梅《房琯论》:“军法,大将失律者,斩。琯失律,宜斩;不斩而罢,已属非法,尚恬不知愧,宾客盈门。”
成语意思指没有见过大世面的人,如果是说别人,有轻蔑意。如果是说自己,有自谦意
成语出处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有些人轻视本地干部,讥笑本地干部,他们说:‘本地人懂得什么,土包子!’”
成语意思指对卑劣的或不光彩的行为安然处之;不以为耻。恬:安然、满不在乎。
成语出处宋 吕祖谦《东莱博议 卫礼至杀邢国子》:“卫礼至行险侥幸而取其国,恬不知耻,反勒其功于铭,以章示后。”
成语意思悲痛得不想再活下去了。痛:悲痛;欲:想;打算。
成语出处宋 吕大钧《吊说》:“其恻怛之心、痛疾之意不欲生。”
成语意思钵:僧尼的食器。比喻挨家乞求施舍
成语出处清·百一居士《壶天录》上卷:“昼则托钵沿门,夜则栖身檐下,盖不知几经日矣。”
成语意思土崩溃,鱼腐烂。比喻溃败不可收拾。
成语出处汉·陈琳《为曹洪与魏文帝书》:“若乃距阳平,据石门,摅八陈之列,骋奔牛之权,焉有土崩鱼烂哉。”
成语意思天地都感到愁苦、凄惨。形容极其悲惨(多用作渲染气氛)。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四回:“是夜,天愁地惨,月色无光,孔明奄然归天。”
成语意思见“恬不知耻”。
成语出处清·王韬《凇隐漫录·冯佩伯》:“特不解当时妇女,何以恬不知羞,岂真叔宝全无心肝者哉?”
成语意思螳螂奋举腿臂想去阻挡车轮。比喻自不量力,狂妄自大
成语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2回:“若螳臂自雄,鹅痴不逊,天兵一下,玉石俱焚。”
成语意思澜:大波浪。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的声势,扩大影响
成语出处隋·王通《文中子·问易》:“真君、建德之事,适足推波助澜、纵风止燎尔!”
成语意思贱:轻视;义:道义。贪图钱财,轻视道义
成语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元帝永光二年》:“今天下俗,贪财贱义,好声色,上侈靡。”
成语意思贪图财货,喜好女色。
成语出处《汉书·高帝纪》:“沛公居山东时,贪财好色。”
成语意思图:谋取。为了劫夺财物,害人性命。
成语出处元·曾瑞卿《留鞋记》第二折:“你如今将俺主人摆布死了,故意将这绣鞋揣在怀里,正是你图财致命,便待干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