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目光敏锐,可以看清鸟兽的毫毛,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为人精明,只看到小节,看不到大处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成语意思谋:谋求;谋取。图谋钱财;残害性命。
成语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也只是为谋财害命,宰畜屠生。”
成语意思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成语出处《明史·杨守随传》:“天下嗷嗷,莫措手足。”
成语意思见“冒天下之大不韪”。
成语出处《清史稿·礼志二》:“严谕集议,尚未裁决遵行,则后人孰肯冒大不韪?”
成语意思漫:随意;不稽:没有根据。随便乱说,荒诞不实,没有根据
成语出处宋·洪迈《容斋随笔·史记世次》:“其为漫诞不稽,无足疑者。”
成语意思睹:看。眼睛很大却看不见东西。形容徒具形式
成语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山木》:“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蹇裳躩步,执弹而留之。”
成语意思犹尾大不掉。比喻部属势力强大,难以驾驭。
成语出处唐·柳宗元《封建论》:“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
成语意思蛮:蛮氏;触:触氏。《庄子》中的在蜗牛两角的两个小国,因细小的缘故而引起的争端
成语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成语意思芒刺:谷类壳上的细刺。好像有芒刺扎在身上。形容心中内心惶恐,坐立不安
成语出处柳青《创业史》第13章:“他觉得那个姓周的在背后盯住他,使他有如芒刺在身,脊梁骨痒痒,可又不敢回头。”
成语意思芒刺:谷类壳上的细刺。好像有芒刺扎在身上。形容心中内心惶恐,坐立不安
成语出处前蜀·杜光庭《杨鼎校书本命本樵词》:“常怀再造之恩,未答自天之泽,兢忧度日,芒刺在躬。”
成语意思芒刺:谷类壳上的细刺。好像有芒刺扎在背上。形容心中惶恐不安、坐卧不宁。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霍光传》:“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
成语意思蛮触:蛮氏、触氏,《庄子》寓言中的在蜗牛两角的两个小国。因细小的缘故而引起的争端。
成语出处《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成语意思谓全家死亡。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05回:“建安以来,野战死亡,或门殚户尽;虽有存者,遗孤老弱。”
成语意思指对长辈或职位高的人不尊敬,没礼貌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23回:“好女婿呀!这等没大没小的,连丈母也都要了!”
成语意思比喻昧着良心隐瞒真实情况,用谎言欺骗他人。亦作“昧地瞒天”。
成语出处金侯善渊《酹江月》词:“昧地谩天,多能已会,以巧翻为拙。”
成语意思欺骗天地。比喻昧着良心,隐瞒事实或以谎言骗人。
成语出处明 无名氏《活拿萧天佑》头折:“你这般昧地瞒天,谄佞奸僻。”
成语意思灭:消灭。败坏道德,做违背道德的事
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桓公二年》:“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
成语意思造房子请教路人。比喻人多嘴杂,意见纷纷,办不成事。
成语出处宋·宋祁《杂说》:“谋道作舍,三年弗架。”
成语意思用木头雕刻或泥土塑造的偶像。形容人呆板不灵活或神情呆滞。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27回:“那黛玉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
成语意思鬻:卖。指穷困到极点;无法养家糊口;维持生活;被迫卖掉自己的儿女。
成语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7回:“破家荡产,鬻儿卖女,时有所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