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指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没有感觉
成语出处明 李贽《寄答留都书》:“今但以仁体称兄,恐合邑士大夫皆以为我麻痹不仁之人矣。”
成语意思安:安稳。人民不能安心睡觉。形容生活极不稳定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43回:“被他这一闹,却闹得人心皇皇,民不安枕了。”
成语意思指捏造罪名,陷害无辜的人。
成语出处《旧唐书·来俊臣传》:“招集无赖数百人,令其告事,共为罗织,千里响应。”
成语意思马勃:马屁菌;牛溲:车前草。借指不值钱的东西
成语出处清 褚人获《坚瓠十集 遗臭文词》:“马勃牛溲君受用,何须开口出而哇。”
成语意思比喻事不能成功。
成语出处《景德传灯录 南岳怀让禅师》:“开元中有沙门道一住传法院,常日坐禅……师乃取一砖,於彼庵前石上磨。一曰:‘师作什麽?’师曰:‘磨作镜。’一曰:‘磨砖岂能成镜邪?’(师曰):‘坐禅岂得作佛邪?’”
成语意思民众负担沉重,痛苦得活不下去。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桓公二年》:“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
成语意思蛮:野蛮;粗暴。态度蛮横;不讲道理。
成语出处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我们社会里,也有少数不顾公共利益,蛮不讲理,行凶犯法的人。”
成语意思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比喻人无自知之明
成语出处先秦 韩非《韩非子 喻老》:“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成语意思指一个字也不认得
成语出处清·顾炎武《与友人论门人书》:“矧纳赀之例行,而目不识字者可为郡邑博士。”
成语意思谓读书很少或没读过书;不甚识字或不识字。
成语出处宋·司马光《涑水记闻》第16卷:“目不识书,而能口占作诗,颇有才思。”
成语意思丁:表示最简单的字。形容连一个字也不认识。
成语出处《旧唐书 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成语意思不忍心看,不忍心听。形容情景十分凄惨
成语出处康有为《大同书》乙部:“若将其坑降之迹演以杂剧,累一月描写之,当无人不恻动其心,哀矜涕泗,目不忍视,耳不忍闻矣。”
成语意思眼睛不忍看视。形容景象极其悲惨。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七卷:“钦宗听罢,不好回言,只是暗暗泪落,目不忍视。”
成语意思堪:可。不忍心看,不忍心听。形容情景十分凄惨
成语出处清·叶燮《原诗·内篇》:“想其时,陈言为之祸,必有出于目不忍见,耳不堪闻者。”
成语意思形容景象极其悲惨。同“目不忍视”。
成语出处《广东军务记》:“真为目不忍见。”
成语意思睹:看。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惨。
成语出处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而军士之折臂断足,血流殷地,偃仰僵仆者,令人目不忍睹。”
成语意思命运坏,缘分浅。
成语出处明·王玉峰《焚香记·饯别》:“不必多吁多叹,恨命薄缘悭,功名恩爱难两全。”
成语意思①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时而事秦,时而事楚。后以“暮楚朝秦”比喻反复无常或主意不定。②比喻事物的归属变换不定。
成语出处清·张岱《陶庵梦忆·日月湖》:“平泉木石多暮楚朝秦,故园亭亦聊为之。”
成语意思形容爱情不专一。
成语出处清·徐瑶《太恨生传》:“余非登徒子,誓不效杂情奴态,暮翠朝红。”
成语意思从:听从,顺从。当面顺从,背后乱说
成语出处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当时皆谓祸不及身,面从背言,不以为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