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捂住鼻子去偷点燃的香。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成语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马颊本空禅师》:“师曰:‘节目上更生节目。’僧无语。师曰:‘掩鼻偷香,空招罪犯。’”
成语意思佛教禅宗谓说法不契合时机或对方的根机。
成语出处《五灯会元·大愚芝禅师法嗣·云峰文悦禅师》:“所以道,言无展事,语不投机,承言者丧,滞句者迷。”
成语意思形容仪表堂皇。
成语出处郭沫若《南冠草》第二幕:“智含是死了,端哥小弟是结了婚的人,像你这样一表堂堂的大和尚,谁个不高兴你呢?”又《蔡文姬》第二幕:“是说曹丞相魁梧奇伟,一表堂堂。”
成语意思机:时机,形势。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成语出处元·柯丹丘《荆钗记·奸诘》:“吾兄就应变随机,将侄女送到王门去。”
成语意思同“偃武修文”。
成语出处《后汉书·杜诗传》:“陛下亮成天工,克济大业,偃兵修文,群帅反旅。”
成语意思同“鹬蚌相持”。
成语出处北齐·魏收《为东魏檄梁文》:“鹬蚌相危,我乘其弊。”
成语意思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成语出处《战国策 燕策二》记载: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面都不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
成语意思同“鹬蚌相持”。
成语出处清·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下:“要之蛮触相争,原无关于轻重,鹬蚌相斗,要自互有损伤。”
成语意思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成语出处《战国策 燕策二》记载: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面都不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
成语意思衣钵:僧尼穿的袈裟和盛饭的器皿。比喻技术、学术的师徒相传与继承
成语出处郭沫若《韩非子的批判》:“韩非书中屡次引用申子,正表明其衣钵相承。”
成语意思一个浪头尚未平复,另一个浪头又掀起了。比喻事情进行波折很多,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另一个问题又发生了。
成语出处宋 姜夔《白石道人诗话》:“波澜开阖,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又作。”
成语意思谓颠倒是非。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应同》:“故君虽尊,以白为黑,臣不能听。”
成语意思比喻做事着着落实或说话切中要害。同“一棒一条痕”
成语出处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
成语意思比喻遍布。
成语出处汉·司马相如《上林赋》:“缘陵流泽,云布雨施。”北周·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上则云布雨施,下则山藏海纳。”
成语意思①形容紧跟着行走。语本《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②比喻事事模仿和追随别人。常含贬意。
成语出处语本《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清·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下:“斜睨之,美而艳,一步一趋,相离仅尺咫耳。”
成语意思寓:寄寓,包含。指给农民以一定军事训练,平时务农,战时参战。或指军队屯垦。
成语出处宋·邵博《闻见后录》卷一:“予谓议者以本朝养兵为大费,欲复寓兵于农之法,书生之见,可言而不可用者哉。”
成语意思犹言一官半职。泛指官职。
成语出处《旧唐书 武帝纪》:“寒士纵有出人之才,登第之后,始得一班一级,固不能熟习也。”《新唐书 韦表微传》:“爵禄譬滋味也,人皆欲之,吾年五十,拭镜剪白,冒游少年间,取一班一级,不见其味也。”
成语意思谓同等,不相上下。
成语出处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十一回:“当日你这厮诽谤朝廷,潜地奔逃,我这一班一辈的人,为你不知受过多少限责,你却躲在卖酒的李秀家里快活。”
成语意思曳:拖。衣服不拖在地上。形容生活俭朴
成语出处汉·荀悦《汉纪·成帝纪》:“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问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著布蔽膝,见者以为童仆,使人问乃知其夫人。”
成语意思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成语出处蔡东藩《唐史演义》第三回:“俟关中平定,据险养威,看他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也不为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