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梅花
成语出处明·高启《梅花》诗:“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成语意思隙:缝隙。从门缝中观看争斗。比喻看不到整个情况
成语出处宋·苏轼《超然台记》:“如隙中之观斗,又乌知胜负之所在。”
成语意思谓冬天大雪是来年丰收的预兆。
成语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回:“古人云:‘雪兆丰年’。”
成语意思瞎子批判匾额上的字。指各说各的,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成语出处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二章第十节:“于是《诗》有齐、鲁、韩、毛四家,而四家之说,也就像瞎子断匾一样,各是其所是。”
成语意思书法的优劣与人品有关,心正写的字也端正
成语出处《旧唐书·柳公权传》:“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成语意思比喻设计划策。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蓝采和》第一折:“试看我行针步线,俺在这梁园城一交却又早二十年。”
成语意思同“枯木朽株”。
成语出处宋·陆游《忽得京书有感》诗:“白发苍颜七十翁,朽株枯木略相同。”
成语意思指从小事中可以窥见到更大的问题或更深的道理
成语出处清·沈复《浮生六记》第二卷:“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
成语意思原指臣子先把人处决了,然后再报告帝王。现比喻未经请示就先做了某事,造成既成事实,然后再向上级报告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十探子》第三折:“今奉圣人的命,敕赐势剑金牌,教小官便宜行事,先斩后闻。”
成语意思同“雪泥鸿爪”。
成语出处清·陈维菘《水调歌头·题友人词并示方邺大匡》词:“万象雪中鸿爪,一过已忘情。”
成语意思信:由。由着嘴胡说八道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8回:“别是宝玉有嘴无心,傻子似的从没个忌讳,高兴了信嘴胡说也是有的。”
成语意思泛指少年后辈。
成语出处唐 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
成语意思挥:舞动。形容迫不及待地跟人争斗
成语出处清·王夫之《示子侄》:“其始无端,其终无谓。袖中挥拳,针尖竞利。”
成语意思《晋书·温峤传》:“扞温峤呴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峤遂毁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着赤衣者。峤其夜梦人谓己曰:‘与君幽明道别,何意相照也?’意甚恶之。峤先有齿疾,至是拔之,因中风,至镇未旬而卒。”后多用“犀照牛渚”喻
成语出处《晋书·温峤传》:“扞温峤呴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峤遂燬犀角而照之。”
成语意思心志:抱负;夺:强取。形容意志坚定,难以改变
成语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成语意思针线细密。比喻细致周密
成语出处朱自清《山野掇拾》:“世界上原有两种人:一种是大刀阔斧的人,一种是细针密线的人。”
成语意思中:同“衷”,内心;虚中:虚心;善:善言善事。指虚心采纳善言,乐意做善事
成语出处清·刘开《问说》:“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
成语意思犹兴会淋漓。
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0回:“有时有了兴致淋漓的时节,就难免有些‘小德出入’。”
成语意思垒块:积砌成堆的土块。比喻心中郁积的不平之气。
成语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任诞》:“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
成语意思心折:佩服;首肯:点头同意。心中信服,并点头同意。形容钦佩赞许到了极点
成语出处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四回:“便一五一十,把谭孝移品行端方,素来的好处,说个不啻口出。东宿闻之心折首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