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蹙:收缩。布满皱纹的样子
成语出处
成语意思犹执迷不悟。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一八回:“宝钗虽不言语,遇事试探,见他执迷不醒,只得暗中落泪。”
成语意思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成语出处《梁书 武帝纪上》:“若执迷不悟,距逆王师,大众一临,刑兹罔赫,所谓火烈高原,芝兰同泯。”
成语意思红色屋脊,青绿色的琉璃瓦。借指华丽的建筑。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回:“朱甍碧瓦,掩映着九级高堂;画栋雕梁,真乃是三微精舍。”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九卷“中间显出一座八角亭子,朱甍碧瓦,画栋雕梁。”
成语意思亦作“执迷不反”。犹执迷不悟。
成语出处《秦并六国平话》卷上:“若负固不悛,执迷不返,则命将遣师,剿平诸国。”
成语意思指设计陷害。阱,同宑。
成语出处明 刘若愚《酌中志 逆贤羽翼纪略》:“其戕害杨左诸人,造谋布阱,实由外延线索,历历有据。”
成语意思见“执迷不返”。
成语出处唐·姚思廉《梁书·元帝纪》:“若执迷不反,拒逆王师,大军一临,刑兹罔赦。”
成语意思直木:笔直的树木;伐:砍。成材的树必被砍伐。比喻正直的人容易招怨。
成语出处《逸周书·周祝》:“甘泉必竭,直木必伐。”《庄子·山木》:“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成语意思估量不透。捉摸:猜测,预料。
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却说朱武、杨春两个正在寨里猜疑,捉摸不定。”
成语意思自称自己不平常(凡:平凡;平常)。形容自高。
成语出处清 淮阴百一居士《壶天录》:“娄县沈童者,年甫冠,习帖括,自命不凡,有太阿出匣遽化长虹之概。”
成语意思命:命运。服从命运,安于自身所处的地位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滓范叔》第一折:“量范雎是一愚瞽之夫,则可待时守分,知命安身,未敢希望功名也。”
成语意思假装聋哑。指故意不理睬,只当不知道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十卷:“方氏已许出了口,不好悔得,只得装聋做哑,听他娶了一个妾。”
成语意思假装耳聋口哑,故意不理睬。
成语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三折:“一个悄悄冥冥,一个絮絮答答。却早禁住隋何,迸住陆贾,叉手躬身,妆聋做哑。”
成语意思假装聋哑。指故意不理睬,只当不知道
成语出处茅盾《小巫》:“蔓姐几次三番乘机会说起娘在上海不知道是怎样过日子,老爷只是装聋装哑。”
成语意思指晋朝名士嵇康与阮籍、向秀、刘伶、阮咸、山涛、王戎等人常于竹林之下宴集、赏游。比喻所谓无视名利的君子之交
成语出处《晋书·嵇康传》:“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
成语意思假装耳聋口哑。形容故意不理睬;装做不知或不懂;或故意置身事外。也作“装聋做哑”。
成语出处元 马致远《青衫泪》第四折:“可怎生装聋作哑?”
成语意思在中原争夺天下。比喻争夺政权。逐:追赶;鹿:比喻帝位、政权。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成语意思处:居。鸟儿选择合适的树木做巢。比喻选择贤君明主,为其效命
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成语意思振鹭:振动翅膀的白鹭。白鹭群飞,集于庭中。比喻远方贤士纷纷前来,朝廷人才济济
成语出处《文选·任耸》:“伏惟陛下道隐旒纩,信充符玺,六飞同尘,五让高世,白驹空谷,振鹭在庭,犹惧隐鳞卜祝,藏器屠保。”
成语意思谓官高位重。
成语出处明·唐顺之《章孺人传》:“徒苟且富贵,即钟鸣鼎重,亦何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