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见“追根究底”。
成语出处康濯《春种秋收·三面宝镜》:“至于后来那水车问题,他也实在说的毫无漏洞,但老来旺一伙竟非要拧住他追根问底!”
成语意思同“重规迭矩”。
成语出处《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二·皇夏》:“尧昔命舜,舜亦命禹,大人驭历,重规沓矩。”
成语意思《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后用为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
成语出处《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成语意思同“追本溯源”。
成语出处晓剑《本市市长无房住》:“其实,若追根溯源,他还是为了使自己更能堂堂正正地搬进市长楼,而不至于落个将前人卸磨杀驴、扫地出门的恶名。”
成语意思整饬自身做出榜样,以为下属示范。
成语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六十回:“为此拿定了主意,想把这些做官的先陶熔到一个程度,好等他们出去,整躬率物,出身加民。”
成语意思众:多;寡:少。形容双方人力的多少相差极大。
成语出处晋 桓冲《上言吉挹忠节》:“襄阳失守,边情沮丧,加众寡势殊,以至陷没。”
成语意思谓严惩故意犯罪的人,宽赦无意中犯错误的人。
成语出处汉·王充《论衡·答佞》:“故曰:刑故无小,宥过无大。圣君原心省意,故诛故贳误。”
成语意思瘈:疯狂,特指犬发狂;噬:指疯狗咬人。比喻坏人非常疯狂,肆意闹事、破坏
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哀公十二年》:“吴方无道,国无道,必弃疾于人。吴虽无道,犹足以患卫。往也,长木之毙,无不漂也;国狗之瘈,无不噬也。而况大国乎?”
成语意思停用兵戈,放还战马,意谓结束战争。
成语出处《北齐书·神武帝纪下》:“止戈散马,各事家业。”
成语意思本谓行礼时步趋合乎规矩。后引申为拘泥于成法、准则。语出《礼记·玉藻》:“周还中规,折还中矩。”
成语出处语出《礼记·玉藻》:“周还中规,折还中矩。”
成语意思震动古人,显耀当世。形容事业或功绩伟大。
成语出处清·谭嗣同《仁学》四六:“美释黑奴而封之……称震古铄今之仁政焉。”
成语意思烁:光亮的样子。震动古代,显耀当世。形容事业或功绩非常伟大。
成语出处清 谭嗣同《仁学》:“称震古烁今之仁政焉。”
成语意思道:通“导”。衷心的告诫,善意的劝导
成语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颜渊》:“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成语意思知道高低大小。指懂道理,识大体,说话、做事有分寸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六卷:“金生是个聪明的人,在他门下,知高识低,温和待人。”
成语意思犹言吹毛求疵。谓刻意寻人过错。
成语出处《新唐书·崔元综传》:“每受制鞫狱,必澡垢索疵,不入死不止,人畏鄙之。”
成语意思凿龟:钻灼龟甲,看灼开的裂纹推测吉凶;数策:数蓍草的茎,从分组计数中判断吉凶。指古人用龟甲蓍草来卜筮吉凶。
成语出处《韩非子·饰邪》:“赵又尝凿龟数策而北伐燕,将劫燕以逆秦,兆曰大吉。”
成语意思载:乘载。载了一车鬼,比喻十分荒诞
成语出处《周易·睽》:“见豕负涂,载鬼一车。”
成语意思比喻坏人破坏捣乱,无事生非,制造事端
成语出处清·张岱《答袁萚庵》:“今人于开场一出,便欲异人,乃装神作鬼,作怪兴妖。”
成语意思比喻相互扶持。同“枝叶相持”。
成语出处三国魏曹冏《六代论》:“暨乎战国,诸姬微矣……至于王赧,降为庶人,犹枝干相持,得居虚位。”
成语意思行尸:会行走的尸体。比喻虽有形骸却没有灵魂,庸碌无能、毫无生气的人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柳梢青》词:“走骨行尸,贪财竞色,枉销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