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弛:放松弓弦。张:拉紧弓弦。古时常以比喻施政宽严相济;现多比喻生活、工作要合理安排,有松有紧,劳逸结合。同“一张一弛”。
成语出处汉 王充《论衡 儒增》:“故张而不弛,文王不为。弛而不张,文王不行。一弛一张,文王以为当。”
成语意思泛指书信。
成语出处唐·李绅《逾岭峤止荒陬抵高要》诗:“鱼肠雁足望缄封,地远三江岭万重。”
成语意思犹言云窗月户。
成语出处明·高启《夜闻吴女诵经》诗:“云窗月帐散花多,闲读金经夜若何!”
成语意思喻指离情别愁。
成语出处宋·孙光宪《何满子》词:“歌袖半遮眉黛惨,泪珠旋滴衣襟。惆怅云愁雨怨,断魂何处相寻。”
成语意思谓刻苦自励。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苦心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也尝胆也。”
成语意思比喻评论人物的好坏。
成语出处《后汉书·许劭传》:“初,劭与靖(劭从兄)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
成语意思旧指安贫守道。现也形容安于艰苦的生活。
成语出处宋·朱熹《小学·善行实敬身》:“汪信民尝言:‘人常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
成语意思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来。同“一蹶不振”。
成语出处宋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房次律为宰相,当中原始乱时,虽无大功,亦无甚显过,罢黜盖非其罪。一跌不振,遂至于死。”
成语意思易:改变。原指一定下来就不变更,后形容事理正确,不可改变。
成语出处西汉 刘安《淮南子 主术训》:“今夫权衡规矩,一定而不易,不为秦楚变节,不为胡越改容。”
成语意思见“一定不易”。
成语出处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音律》:“至于填词一道,则句之长短,字之多寡,声之平、上、去、入,韵之清浊阴阳,皆有一定不移之格。”
成语意思用之方面的钱、物弥补那方面的亏空或不足。比喻只求暂时应付,不作长久打算。
成语出处唐·陆贽《论裴延龄奸蠹书》:“移东就西,便为课续。取此适彼,遂号羡余。”
成语意思德:恩惠。用恩惠报答恩惠。
成语出处《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成语意思形容一个字也不认识。
成语出处《旧唐书 张弘靖传》:“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弓,不如识一丁字。”
成语意思言:话;失:失误;错误。话说得多了;一定有失误的地方。
成语出处《鬼谷子 本经符》:“言多必有数短之处。”
成语意思应对:回答。回应问话没有答不出来的。形容学识渊博,思维敏捷
成语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2回:“玄宗见他应对不穷,十分欢喜,即擢为翰林学士。”
成语意思见“颜丹鬓绿”。
成语出处清·龚自珍《能令公少年行》:“酌我五石云母钟,我能令公颜丹鬓绿而与年少争光风。”
成语意思应当另外作出评价。
成语出处明·朱国祯《涌幢小品·世荫不同》:“至孙许之荫以锦衣,官二品三品,忠臣之后又当别论。”
成语意思表示微小而不定的数量。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4回:“倘或不防,前后错了一点半点,不论真假。”
成语意思游乐放荡,不受拘束。
成语出处宋·陆游《老学庵笔记》第七卷:“殊少为士人,游荡不羁。”
成语意思指静止不动或懒得活动
成语出处王朔《浮出海面》:“我继续一动不动地凝视他们,这对可怜的情人实在无法保持冷静,松开嘴,忿忿地起身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