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指偷了全部贵重衣物逃跑。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恨海》第九回:“过了没有几个月,这金如玉就罄其所有,席卷而逃,便把他闹穷了。”
成语意思众:大队人马。旧指大规模出兵。现多指动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朗传》:“且雨水方盛,非行军动众之时。”
成语意思观察时机,看到适当机会立即行动。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69回:“宜刚宜柔,相机而动。”
成语意思形容内心极度惊惧恐慌。战:发抖。
成语出处元 无名氏《萨真人夜断碧桃花》第三折:“一个个气昂昂性儿不善,他每都叫吼捋袖揎拳,走的我腿又酸又软,不由我不心惊胆战。”
成语意思断尾:断去尾巴。本指雄鸡因怕做祭祀的牺牲而自残其身。后比喻人怕被杀而自尽。
成语出处《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宾孟适郊,见雄鸡自断其尾。问之,侍者曰:‘自惮其牺也。’”
成语意思内心惊惧害怕
成语出处明·张四维《双烈记·寇逸》:“忽听喊声来,心惊胆丧,急急奔离天罗地网。”
成语意思慑:恐惧。指人内心惊惧害怕
成语出处《敦煌变文集·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怀中履孝,道广德新,合力义亏,仁者心惊胆慑。”
成语意思碎:破裂。形容人极度惊惧恐慌
成语出处明·郭勋《英烈传》第30回:“下令急回兵北走。众军心惊胆碎,兵溃争先。”
成语意思见“胁肩低眉”。
成语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景帝前三年》:“功义如此,尚见疑于上,胁肩低首,累足抚衿。”
成语意思内心惊惧害怕
成语出处元·狄君厚《介子推》第三折:“受了他五七日心惊胆怕,不似这两三程行得人力尽身乏。”
成语意思小己:个人。指个人的得失。
成语出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小雅》讥小己之丢失,其流及上。”
成语意思
成语出处
成语意思举止和神情很值得怀疑。形迹:举动和神色;可疑:值得怀疑。
成语出处清 孔尚任《桃花扇》:“圆老故交虽多,因其形迹可疑,亦无人代为分辩。”
成语意思性子急,有话就说。
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40回:“那何小姐性急口快,便道:‘娘这话也说得是,那么着,我就在家里服侍婆婆,叫我妹子跟了他去。’”
成语意思比喻心许朋友的事,不因人死而改变。
成语出处《史记·吴太伯世家》:“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
成语意思停止交游活动。指隐居。
成语出处语出晋·陶潜《归去来辞》:“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
成语意思比喻用旧的形式表现新的内容
成语出处赵朴初《片石集·前言》:“尽管‘新酒旧瓶’之讥,在所难免,但主观愿望还是想依主席‘古为今用’的方针做一点推陈出新的工作。”
成语意思把脖子洗净,伸到刀下受斩。比喻等待灭亡。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2回:“今且放汝回去,说与孙权:洗颈就戮!”
成语意思息:止息;迹:行迹,脚印;处:处所。要想不见行迹,只有自己静止不动。引申为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成语出处《庄子 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
成语意思绘:雕绘。雕饰文章字句,使之增加文采
成语出处《新唐书·文艺传·序》:“高祖、太宗大难始夷,沿江左余风,稀句绘章,揣合低印,故王、杨为之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