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比喻自以为安全的处所。
成语出处《庄子·徐无鬼》:“奎蹄曲隈,乳间股脚,自以为安室利处。”
成语意思就象看透肺肝一样。比喻心里想些什么,人们看得清清楚楚(含贬义)。
成语出处《礼记·大学》:“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成语意思箭已搭在弦上。比喻势在必行。
成语出处三国魏·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注引《魏志》:“矢在弦上,不可不发。”
成语意思形容人额角宽阔,天庭饱满,相貌不凡。
成语出处北周·庚信《周大将军赵公墓志铭》:“是以维岳降神,自天生德,凝脂点漆,日角珠庭,为子则名高五都,为臣则光照千里。”
成语意思在紧急情况下突然想出了好主意。
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15回:“智深见了,‘人急智生’,便把禅杖倚了,就灶边拾把草,把春台揩抹了灰尘。”
成语意思熔:熔炼;铸:浇铸。指融会贯通古今知识
成语出处明·陈汝元《金莲记·弹丝》:“那曾见熔今铸古五车饶,冰茧花生玉粟娇。”
成语意思佛教语。谓认凡庸为珍贵。
成语出处《万善同归集》卷一:“如楚国愚人认鸡作凤,犹春池小果执石为珠。但任浅近之情,不探深密之旨。”
成语意思旧时相术家称极贵之相。偃月,指额角似半弦月。
成语出处晋·袁宏《后汉纪·顺帝纪上》:“[梁后]选入掖庭,相工茅通见之,惊曰:‘此所谓日角偃月,相之极贵,臣未尝见之。’于是以为贵人。”
成语意思居:音“积”,语助词,同“乎”;诸:语助词。指光阴的流逝。
成语出处《诗·邶风·柏舟》:“日居月诸,胡迭而微。”晋·陶潜《命子》诗:“日居月诸,渐免子孩。”
成语意思指施舍给人的钱米。
成语出处《搜神记 杨伯雍》:“公汲水作义于坂头,行者皆饮之。《后汉书 黄昏传》:“于是丰富之家各出义谷,助官禀贷。”
成语意思深:长久。指时间长久。
成语出处《魏书 萧宝夤传》:“又在京之官,积年一考……虽当时文簿,记其殿最,日久月深,驳落都尽,人有去留,谁复掌其勤堕?”
成语意思待别人象待自己一样。比喻待人没有私心。
成语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二:“此正无意于我,人己一视之道,实贤人君子之盛德。”
成语意思濡:浸润。染:熏染。天长日久地渐渐熏染。指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逐渐的变化。同“日濡月染”。
成语出处宋 程珌《丙子轮对札子》:“招之得其地矣,又当各分其屯,无杂官军,盖一与之染,则日渐月染,尽成弃甲之人,不幸有警,则彼此相持,莫肯先进;一有微功,则彼此交集,反戈自戕,岂暇向敌哉。”
成语意思同“日积月累”。
成语出处《宋史·张致远传》:“使州县无妄用,归其馀于监司;监司无妄用,归其馀于朝廷;朝廷无横费,日积月聚,惟军须是虑,中兴之业可致也。”
成语意思就:成就;将:进步。每天有成就,每月有进步。形容精进不止。也日积月累。
成语出处《诗经 周颂 敬之》:“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
成语意思进入别的国家;先问明有哪些禁止的事;以免违犯。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成语意思谓人到危急时则想投靠亲友。
成语出处元·高文秀《襄阳会》第一折:“常言道人急偎亲我稍知。”
成语意思竟:境的古字;禁:禁忌。进入一个国家或地区,先要问清楚那里有什么禁令,以免触犯。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孔颖达疏:“入竟而问禁者……竟,界首也。禁谓国中政教所忌。凡至竟界,当先访问主国何所禁也。”
成语意思人世社会和神仙世界。指景物极美好的处所。多比喻境遇完全不同。
成语出处唐 崔颢《七夕词》:“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成语意思见“如胶似漆”。
成语出处《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