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按照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去驾驭马匹。比喻死守教条,难以成事。
成语出处《战国策·赵策二》:“谚曰:‘以书为御者,不尽于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于事之变。’”
成语意思比喻杂念很多。
成语出处汉·焦延寿《易林》卷一:“三人异趋,反复迷惑。一身五心,乱无所得。”
成语意思依树架屋。喻指隐居乡野。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申屠蟠传》:“乃绝迹于梁饧之间,因树为屋,自同佣人。”
成语意思药石:药和治病的石针。药和石针都不见效。形容病情严重
成语出处汉·枚乘《七发》:“今太子之病,可无药石针刺灸疗而已。”
成语意思犹言有名无实。
成语出处《魏书·李崇传》:“今若基宇不修,仍同丘畎,即使高皇神享,阙于国阳,宗事之典,有声无实,此臣子所以匪宁,亿兆所以失望也。”
成语意思山、水:指风景。游览和观赏山水风景。
成语出处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韶州云门山文偃禅师》:“问:‘如何是学人自己?’师曰:‘游山玩水去。’”
成语意思永永:永远。永远没有穷尽。
成语出处《汉书 景帝纪》:“然后祖宗之功德,施于万世,永永无穷。”
成语意思①形容人气息奄奄。②形容说话无精打采。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一:“王禄多说了几句话,渐渐有声无气,挨到黄昏,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呜呼哀哉,伏维尚飨。”
成语意思永世:永远。永远没有穷尽。
成语出处《尚书·微子之命》:“作宾于王家,与国咸休,永世无穷。”
成语意思犹言居安思危。
成语出处明·陈继儒《读书镜》第二卷:“夫忧盛危明,辟邪镇恶,此皆臣子一念忠义所发,诚不可已。”
成语意思摇晃一下身子;就改变了身份。形容变化得快。旧小说中指有神通的人用法术使自己变成别的形体。
成语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回:“悟空捻着诀,念动咒语,摇身一变,就变做一科(棵)松树。”
成语意思避世隐居而不为世俗之事牵累。
成语出处明·方孝孺《学士亭记》:“故或放迹于江海,或养操于山林,求遗世忘累志士而与之游。”
成语意思偶然开玩笑的话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二卷:“这话虽然有的,止不过一时戏言,难道奴家终身之事,只在两局棋上结果了不成!”
成语意思用粗绳去连接丝带。比喻后继者的才学远逊前人。
成语出处唐·刘知幾《史通·杂说上》:“贤君见抑,而贼臣是党,求诸旧例,理独有违。但此是绝笔获麟之后,弟子追书其事。岂由以索续组,不类将圣之能者乎?何其乖剌之甚也!”
成语意思天黑就住下,天亮就赶路。形容长途赶路的辛苦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4卷:“孙九领书,夜宿晓行,直至吴江延陵桥下。”
成语意思比喻女子死亡。
成语出处明 无名氏《寻亲记》第二十四出:“玉碎香消镜台荒,绿云缭乱懒梳妆。”
成语意思变通趋时。
成语出处《易 损》:“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成语意思谓消除冤仇,以求和好。
成语出处《旧唐书·源休传》:“吾今以水洗血,不亦善乎!”
成语意思指事物无常,随时间的推移而兴盛衰亡。消,消亡。息,孳生。
成语出处《周易 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后汉书 孔融传》:“故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而欲绳之以古行刑,投之以残弃,非所谓与时消息者也。”
成语意思比喻好坏混杂。
成语出处《孔丛子·对魏王》:“驽骥同辕,伯乐为之咨嗟;玉石相揉,和氏为之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