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犹言有眼无珠。
成语出处宋·苏轼《淮阴侯庙记》:“淮阴少年,有目无睹,不知将军,用之如虎。”
成语意思敌:匹敌。明艳美丽,没有人与之媲美的
成语出处唐·张泌《尸媚传·张庾》:“庾屣履听之,数青衣年十八九,艳美无敌。”
成语意思忧:忧患。与人民共忧患
成语出处宋·苏舜钦《诣匦疏》:“岂上位务在镇静,不须与民同忧也?”
成语意思形容言语精妙无比。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贾捐之传》:“君房下笔,言语妙天下。”
成语意思堂堂:庄重大方。一副庄重大方的相貌
成语出处明·无名氏《鸣凤记·陆姑救易》:“我见他一貌堂堂,必然高贵。”
成语意思名称不同,实质一样。
成语出处《庄子·知北游》:“异名同实,其指一也。”
成语意思谓使人民的思想风俗齐同。
成语出处语出《晏子春秋·问上十八》:“古者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故明王修道,一民同俗。”
成语意思谓同门兄弟。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三回:“他是我一门同气,我怎么不与他出力辨明冤枉。”
成语意思原指君王施行仁政,与百姓休戚与共,同享欢乐。后泛指领导与群众一起游乐,共享幸福。
成语出处《孟子·梁惠王下·庄暴见孟子》:“今王四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成语意思比喻为人廉洁,不损公肥私。
成语出处唐 徐坚《初学记》卷六引《三辅决录》:“安陵清者有项仲仙,饮马渭水,每投三钱。”
成语意思沐:洗头;捉:用手攥住;哺:口中含的食物。洗一次头与吃一顿饭要停顿三次。形容渴求贤才,谦恭下士。形容为延揽贤才而忙碌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成语意思沐:洗头;捉:用手攥住。洗一次头要停顿三次。形容渴求贤才,谦恭下士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成语意思君王与百姓休戚与共,同享欢乐。泛指领导与群众一起游乐,共享幸福
成语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回:“故尧舜与民偕乐,以仁德化天下。”
成语意思眼光迷乱,心神摇荡。形容见到美色而不能自持的神情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5卷:“那院判一见了小娟,真个眼迷心荡。”
成语意思指起不了什么作用的坏人。
成语出处《明史·杨涟传》:“何为受制幺麽小丑,令中外大小惴惴莫必其命?”
成语意思单方面所说的假话
成语出处《三国志通俗演义·姜维避祸屯田计》:“明公休听外人一面虚词,欲杀某也。”
成语意思盐味与酸味相调和。比喻济世的贤臣。
成语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二:“窃意二老(太公、伯夷)受文王之养,平居暇日,同堂合席,念王室之如毁,固欲起而救乱;思冠冕裂,又恐因而阶乱,故水火相济,盐梅相成,各以一事自任。”
成语意思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的继承关系。
成语出处明 汪廷讷《三祝记 叙别》:“纯仁今日将麦舟赈济曼卿,这才是一脉相传,何愁皇天不佑。”
成语意思见“云迷雾锁”。
成语出处明·李开先《宝剑记》第三七出:“忽然间昏惨惨云迷雾罩,疏剌剌风吹叶落,振山林声声虎啸,绕溪涧哀哀猿叫。”
成语意思非常愚笨;糊涂;又没有知识。
成语出处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自顾寡德,国人推尊,令袭大位,光父之业。愚昧无知,敢稀圣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