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勃然:因生气或惊慌等突然变脸色的样子。形容突然变脸;发起脾气来。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谷永传》:“是故皇天勃然发怒。”
成语意思彬彬:原为文采与质朴兼备貌。形容文雅而有礼貌。
成语出处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83回:“唤出他两个儿子,兄先弟后,彬彬有礼。”
成语意思众人统一的意志;形成坚固的城墙。比喻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 大。城;城墙。
成语出处《国语 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成语意思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比喻能在艰难环境中起支柱作用的个人或集体。中流:河流中央;砥柱:黄河三门峡东的石山。
成语出处春秋 齐 晏婴《晏子春秋 谏下》:“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
成语意思走路时脚抬得很高;神气十足。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桓公十三年》:“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
成语意思天上神仙的衣服没有缝儿。比喻事物完善周密;找不出什么毛病。
成语出处五代 前蜀 牛峤《灵怪录 郭翰》:“天衣本非针线为也。”
成语意思生灵:生民;百姓;涂炭:烂泥和炭火。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成语出处《晋书 苻丕载记》:“先帝晏驾贼庭,京师鞠为戎穴,神州萧条,生灵涂炭。”
成语意思硕:大;朋:比。原指相貌健美;为人公平不偏。后多用来形容非常大;无与伦比。
成语出处《诗经 唐风 椒聊》:“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
成语意思像刚从梦中醒来。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厉公大喜曰:‘寡人闻仲之言,如梦初醒。’”
成语意思形容形状稀奇古怪;与众不同。
成语出处唐 房玄龄《晋书 温峤传》:“须臾,见水族覆灭,奇形异状,或乘车马著赤衣者。”
成语意思恼:气恼;羞:羞臊。指由于气恼、羞臊而大怒。
成语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六回:“那抚台见是如此,知道王协台有心瞧他不起,一时恼羞成怒。”
成语意思冠:帽子。愤怒得头发竖起;顶着帽子。形容愤怒到极点。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成语意思僵:枯死。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后转用来比喻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成语出处南宋 郭茂倩《乐府诗集 鸡鸣》:“桃在露井上,李树在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
成语意思可:值得;歌:歌颂;赞扬;泣:流泪。形容英勇悲壮的事迹值得歌颂;并令人感动的流泪。
成语出处明 海瑞《方孝儒临麻姑仙坛记跋》:“追念及之,可歌可泣。”
成语意思竭:弄尽;泽:池塘;渔:捕鱼。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也比喻残酷榨取。
成语出处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成语意思绞:挤;用;尽:完。形容用尽了心机;想尽了一切办法。
成语出处老舍《四世同堂 偷生》三七:“唯其如此,他才更能显出绞尽脑汁的样子,替她思索。”
成语意思全身粉碎。多指为了某种目的而不惜牺牲生命。也比喻彻底遭到失败或遭遇极大的磨难。
成语出处唐 蒋防《霍小玉传》:“平生志愿,今日获从,粉骨碎身,誓不相舍。”
成语意思负:背着;荆:荆条;古时用来抽打犯人的刑具。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主动向人认错赔罪;请求责罚。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成语意思风:风采;华:才华;茂:茂盛;蓬勃。正是风采动人;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人朝气蓬勃;年轻有为。
成语出处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恰同学年少,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成语意思跋涉:翻山越岭、趟水过河。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成语出处清 钱采《说岳全传》第66回:“妾身身犯国法,理所当然,怎敢劳贤姐长途跋涉?决难从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