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瞒住上天;偷渡大海。形容采取谎言和伪装蒙蔽别人以达到目的的欺骗行为。
成语出处明 阮大铖《燕子笺 购幸》:“我做提控最有名,瞒天过海无人问,今年大比期又临。”
成语意思万状:各种样子。惊慌恐惧得表现出各种形态。形容惊慌恐惧到了极点。
成语出处宋 陈亮《谢杨解元启》:“忧患百罹而未艾,惊惶万状而莫支。”
成语意思案:有脚的托盘。汉代的梁鸿、孟光是一对恩爱夫妻;孟光在给梁鸿送饭时总是把端饭的盘子举得与眉毛一样高;以示对梁鸿的尊敬。后用以形容夫妻相互敬爱。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逸民传 梁鸿》:“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成语意思泛指四时景色。原指封建文学里描写自然景物四种对象。后比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思想感情 不健康的诗文。也比喻风流场中男女间恋爱的风流事或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
成语出处宋 邵雍《伊川击壤集序》:“虽死生荣辱,转战于前,曾未入于胸中,则何异四时风花雪月一过乎眼也。”
成语意思①形容架子很大;旁若无人的样子。②形容装模作样。摆出毫无拘束的样子。
成语出处明 徐霖《绣襦记》:“这厮大模大样,公然慢我的。”
成语意思端:头绪;方面。形容变化很多、很大;没有头绪。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 陈从善梅岭失浑家》:“这齐天大圣神通广大,变化多端。”
成语意思暴:突然而猛烈的;骤:急速。来势急速而猛烈的大风大雨。有时比喻声势浩大;发展迅速的运动。
成语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69回:“有雌雄二鸟,原在一处同飞,忽被暴风骤雨惊散。”
成语意思炎黄:炎帝神农氏和黄帝有熊氏,代表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的后代。指中华民族的后代。亦作“黄炎子孙”。
成语出处王朔《浮出海面》:“我和她对视一会儿,承认:‘那倒也是,炎黄子孙嘛。’”
成语意思一个模样。指样子完全相同。
成语出处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话说人生只有面貌最不同,盖因各父母所生,千支万派,那能够一模一样的?”
成语意思仪表:人的外表;风度;堂堂:仪容庄严大方的样子。形容人的容貌端正。风度威严。
成语出处郭沫若《蔡文姬》第二幕:“曹丞相魁梧奇伟,仪表堂堂。”
成语意思五湖:我国的五大湖泊(指鄱阳湖、洞庭湖、洪泽湖、太湖、巢湖)。泛指四面八方;全国各地。有时也指世界各地。现有时也比喻广泛的团结。
成语出处唐 吕岩《绝句》:“斗笠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游。”
成语意思原指凶恶的神。后来指凶恶的坏人。煞:迷信说法中的凶神。
成语出处元 王晔《桃花女》第三折:“遭这般凶神恶煞,必然板僵身死了也。”
成语意思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成语出处《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
成语意思章:篇章;理:条理。指写文章或做事顺着条理就能做好。比喻某种情况自然产生某种结果。
成语出处宋 朱熹《朱子全书 论语》:“文者,顺理而成章之谓也。”
成语意思风所吹到的地方;草木全被吹倒。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所向:指风吹到的地方;靡:音米;披靡:草木被吹倒。
成语出处《梁书 萧确传》:“钟山之役,确苦战,所向披靡,群虏憚之。”
成语意思随:跟着;逐:追赶;追随。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是随着别人走。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成语意思披:散开;一头长发凌乱地披着。形容慌乱、狼狈或懒散。
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22回:“那张三又挑唆阎婆去厅上披头散发告道:‘宋江实是宋清隐藏在家,不令出官。’”
成语意思气宇:气魄;轩昂:精神饱满;气度不凡的样子。形容精神饱满;气概不凡。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生得丰姿潇洒,气宇轩昂,飘飘有出尘之表。”
成语意思貌:外表;神:内心。指外表上一致;内心里不一样。形容表面上关系很融洽;而实际上各怀心思。
成语出处清 宣鼎《夜雨秋灯录 得新忘旧》:“自有此宠复,神意即淡然,偶有酬对,亦只貌合神离耳。”
成语意思贞:节操。坚定有气节;绝不屈服。
成语出处唐 韦应物《江州集 睢阳感怀》诗:“甘从锋刃毙,莫夺坚贞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