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怨:怨恨;天:命运;忧:责怪。怨恨天命,责怪别人。形容遇到不称心的事情一味归咎客观,埋怨别人。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成语意思原指卖商品时价格没有虚头;不讨价还价。后也泛指说出话来;不再改变。也作“口不二价”。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逸民传 韩康》:“常采药名山,卖于长安市,口不二价,三十余年。”
成语意思比喻一个不漏地全部抓住或彻底肃清。
成语出处宋 魏泰《东轩笔录》第四卷:“聊为相公一网打尽。”
成语意思比喻完全除灭或尽数挪走
成语出处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这就对了,就得这样,谁问咱都告不知道,要没这种精神,咱早就让人一窝端了。”
成语意思指毫无价值。
成语出处明 毕魏《三报恩 骂佞》:“最可悲年少科名,弄得一文不值。”
成语意思一文钱都没有(名:占有)。形容非常贫困。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佞幸列传》:“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
成语意思谓一病不愈。
成语出处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二折:“自从倩女孩儿在折柳亭与王秀才送路,辞别回家,得其疾病,一卧不起。”
成语意思闻:听到的;录:记录。凡是听到的;全部记录下来。
成语出处清 张春海《宦海》第11回:“在下做书的更不便无端妄语,信口雌黄,不过照着有闻必录的例儿,姑且的留资谈助。”
成语意思有什么问题都给以解答。
成语出处钱宁《圣人》第17章:“他是陈国太史,兼宫中答应,也是满腹经纶,一肚子知识之人,博学得到了有问必答、不问也答的地步。”
成语意思把内心的话说尽,毫不保留。
成语出处《北齐书·高德政传》:“德政与帝旧相昵爱,言无不尽。”
成语意思颖悟:聪颖。绝伦:超过同辈。聪明过人。亦作“颖悟绝人”。
成语出处元·脱脱《宋史·张方平传》:“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家贫无书,从人假三史,旬日即归之,曰:‘吾已得其详矣。’”
成语意思用过去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办事的借鉴。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书·杨阜传》:“愿陛下动则三思,虑而后行,重慎出入,以往鉴来。”
成语意思贻:贻害。耽误了作战大事。
成语出处《清史稿 高家本纪三》:“二十一年春正月庚本,以额附科尔沁亲王色布腾巴勒珠尔贻误军机,褫爵禁锢。”
成语意思通过文字结交朋友。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成语意思掷骰子时的喊声(五、六是骰子的点子),泛指赌博时的喧哗声
成语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第48回:“你这个将军,好不知事务,只管的吆五喝六,叫我如何使出这盘头盖顶来?”
成语意思当:对着。和阎王比较好打交道,与阎王手下的小鬼很难沟通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9回:“阎王好见,小鬼难当。旁边若有人帮衬,敲敲边鼓,用一个钱可得两钱之益。”
成语意思风口处吃饭,雨地里住宿。形容生活飘泊不定。
成语出处唐 杜甫《舟中》诗:“风餐江柳下,雨卧驿楼边。”
成语意思一个蜂巢里的蜂一下子都飞出来了。形容许多人乱哄哄地同时说话或行动。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28回:“那些小妖,就是一窝蜂,齐齐拥上。”
成语意思一看就明白。
成语出处清 李绿园《歧路灯》:“又说了一回话,大约言语甜俗,意味粗浅,中藏早是一望而知的。”
成语意思夷:拉平,铲平。铲平使成一块平地
成语出处孙犁《我的绿色书》:“为了方便,把假山、小河,夷为平地,抹上洋灰,使它寸草不生,成了停车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