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形容一个字也不认识。
成语出处《旧唐书 张弘靖传》:“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弓,不如识一丁字。”
成语意思言:话;失:失误;错误。话说得多了;一定有失误的地方。
成语出处《鬼谷子 本经符》:“言多必有数短之处。”
成语意思飞龙:指中药龙骨。药店里的龙骨。比喻人瘦骨嶙峋。
成语出处南朝宋乐府《读曲歌》:“自从别郎后,卧宿头不举,飞龙落药店,骨出只为汝。”唐·李商隐《垂柳》诗:“旧作琴台凤,今为药店龙。”
成语意思比喻人眼光高,肚量小
成语出处
成语意思比喻接纳坏人,自取其祸。
成语出处清 王韬《记李贼事》:“望风迎附,揖盗开门……卒至恶积祸盈,如屠犬豕。”
成语意思凭借自己强大去欺负弱小的人
成语出处清·吴璿《飞龙全传》第24回:“你就将铁锤打他,也算你倚大欺小,量窄不容。”
成语意思形容言行放肆,没有礼貌。
成语出处《白雪遗音 马头调 九尽寒退》:“横吹短笛,一声一声把春歌唱,野调无腔。”
成语意思窦:墙洞。尚书从墙洞里钻进去。指没有真才实学靠钻营升官的人
成语出处《宋史·许及之传》:“居亡何,同知枢密院事。当时有由窦尚书屈膝执政之语,传以为笑。”
成语意思形:形体。形容孤独,没有同伴
成语出处清·严复《浮生六记》第三卷:“因得常哭于芸娘之墓,影单形只,备极凄凉。”
成语意思只有一个洞的网
成语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有鸟将来,张罗而待之,得鸟者罗之一目也。今为一目之罗,则无时得鸟矣。”
成语意思一次被蛇咬了,看见井边断了的绳子也害怕。比喻在某事上吃了苦头,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况也会害怕
成语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龙门远禅师法嗣》:“赵州道:‘无意者如何?’师曰:‘一度著蛇咬,怕见断井索。’”
成语意思指人心肠很坏
成语出处端木蕻良《曹雪芹》第27章:“但此人一肚子坏水儿,吃人不吐骨头,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只能拉拢,不能得罪。”
成语意思指学识浅薄的人。
成语出处清·朱仕琇《与林穆庵书》:“此数人知之,遂足为名一世,而无问千百庸耳俗目之扰扰耶!”
成语意思用手抓耳,以脚顿地。形容束手无策。
成语出处宋·王铚《默记》上卷:“张立于屏风后见之,撧耳顿足。”
成语意思亦作“掩耳盗锺”。捂住耳朵偷钟。比喻自己欺骗自己。语出《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锺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锺怳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
成语出处语出《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锺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锺怳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
成语意思见“元恶大憝”
成语出处《后汉书·陈蕃传》:“元恶大奸,莫此之甚。”
成语意思信:信用。说话不算数;没有信用。原作“言而不信”。
成语出处《穀梁传 僖公二十二年》:“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
成语意思同“掩耳盗钟”。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四折:“难道他掩耳偷铃,则待要见世生苗。”
成语意思比喻完美的事物遭到玷污或坏人诬陷好人。
成语出处唐 陈子昂《宴胡楚真禁所》:“青蝇一相点,白璧遂成冤。”
成语意思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沾光
成语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续集》第九回:“我听说一夫得道,九祖升天,那有个九族升天之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