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雁行 yàn háng
亦作“鴈行”。
(1).飞雁的行列。 南朝 梁简文帝 《杂句从军行》:“邐迤观鹅翼,参差睹雁行。” 唐 卢纶 《春夜对月见寄》诗:“露如轻雨月如霜,不见星河见雁行。” 宋 王安石 《寄晁同年》诗:“日摧花蕊急,云避雁行高。” 元 郝经 《后听角行》诗:“霜天裂却浮云散,鴈行断尽疏星接。”
(2).形容排列整齐而有次序。《梁书·陈伯之传》:“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 唐 李商隐 《昨日》诗:“二八月轮蟾影破,十三絃柱雁行斜。”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林氏》:“早起,命驾至母家,严妆子女,载与俱归。入门,令雁行立。” 瞿秋白 《文艺杂著·那个城》:“黄昏已经畏缩,赶紧拥抱一切城头塔顶,雁行的房屋,拥抱在自己的怀里。”
(3).指朝廷上的排班。《南史·张缅传》:“殿中郎缺,帝谓 徐勉 曰:‘此曹旧用文学,且雁行之首,宜详择其人。’ 勉 举 缅 充选。”
(4).阵名。横列展开,似飞雁的行列,故名。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威王问》:“雁行者,所以触侧应□﹝也﹞。”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十阵》:“雁行之阵者,所以接射也。”
(5).同列;同等。《梁书·侯景传》:“但尊王平昔见与,比肩共奬帝室,虽形势参差,寒暑小异,丞相司徒,雁行而已。”《隶释·石经论语残碑》 宋 洪适 释:“予详玩遗字,《公羊》、《诗》、《书》、《仪礼》又在《论语》上, 刘宽 碑阴, 王曜 题名,则《公羊》、《诗》、《书》之雁行也。”一本作“鴈行”。 姚华 《曲海一勺·骈史上》:“且《诗》《书》相匹,其説旧矣。至以曲代史,而与诗雁行,未之前闻。”
(6).居前的行列。雁,通“ 颜 ”。《韩非子·存韩》:“先时五诸侯共伐 秦 , 韩 反与诸侯先为雁行以嚮 秦 军於 关 下矣。”《通雅·释诂》:“雁行,犹颜行……前行曰颜,通作雁。《韩非子》‘先为雁行以嚮 秦 军’,《战国·韩策》‘ 韩 ,居为隐蔽,出为雁行’,《燕策》‘使弱 燕 雁行’,《晋·王羲之传》‘我书比 钟繇 当抗行,比 张芝 犹当雁行’,皆谓颜行也。本借用,后又为之解曰:雁飞大者居前,故世习称雁行。而不知用颜行。”
亦作“鴈行”。 ——《漢語大詞典》
(1).飞雁的行列。 南朝 梁简文帝 《杂句从军行》:“邐迤观鹅翼,参差睹雁行。” 唐 卢纶 《春夜对月见寄》诗:“露如轻雨月如霜,不见星河见雁行。” 宋 王安石 《寄晁同年》诗:“日摧花蕊急,云避雁行高。” 元 郝经 《后听角行》诗:“霜天裂却浮云散,鴈行断尽疏星接。”
(2).形容排列整齐而有次序。《梁书·陈伯之传》:“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 唐 李商隐 《昨日》诗:“二八月轮蟾影破,十三絃柱雁行斜。”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林氏》:“早起,命驾至母家,严妆子女,载与俱归。入门,令雁行立。” 瞿秋白 《文艺杂著·那个城》:“黄昏已经畏缩,赶紧拥抱一切城头塔顶,雁行的房屋,拥抱在自己的怀里。”
(3).指朝廷上的排班。《南史·张缅传》:“殿中郎缺,帝谓 徐勉 曰:‘此曹旧用文学,且雁行之首,宜详择其人。’ 勉 举 缅 充选。”
(4).阵名。横列展开,似飞雁的行列,故名。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威王问》:“雁行者,所以触侧应□﹝也﹞。”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十阵》:“雁行之阵者,所以接射也。”
(5).同列;同等。《梁书·侯景传》:“但尊王平昔见与,比肩共奬帝室,虽形势参差,寒暑小异,丞相司徒,雁行而已。”《隶释·石经论语残碑》 宋 洪适 释:“予详玩遗字,《公羊》、《诗》、《书》、《仪礼》又在《论语》上, 刘宽 碑阴, 王曜 题名,则《公羊》、《诗》、《书》之雁行也。”一本作“鴈行”。 姚华 《曲海一勺·骈史上》:“且《诗》《书》相匹,其説旧矣。至以曲代史,而与诗雁行,未之前闻。”
(6).居前的行列。雁,通“ 颜 ”。《韩非子·存韩》:“先时五诸侯共伐 秦 , 韩 反与诸侯先为雁行以嚮 秦 军於 关 下矣。”《通雅·释诂》:“雁行,犹颜行……前行曰颜,通作雁。《韩非子》‘先为雁行以嚮 秦 军’,《战国·韩策》‘ 韩 ,居为隐蔽,出为雁行’,《燕策》‘使弱 燕 雁行’,《晋·王羲之传》‘我书比 钟繇 当抗行,比 张芝 犹当雁行’,皆谓颜行也。本借用,后又为之解曰:雁飞大者居前,故世习称雁行。而不知用颜行。”
亦作“鴈行”。 ——《漢語大詞典》
缘 ( 緣 ) yuán
缘 [ yuán ]
- 因由,因为:~由。~何(为何,因何)。~故。~起。
- 宿命论认为人与人之间命中注定的遇合机会,泛指人与人或人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可能性:~分(fèn )。化~。姻~。一面之~。
- 沿,顺着:~法(沿袭旧法)。~木求鱼。
- 边:边~。
古 gǔ《國語辭典》
古 [ gǔ ]
名- 过去久远的时代。与「今」相对。如:「古今中外」、「自古以来」。《吕氏春秋·仲冬季·长见》:「故审知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后。」唐·李贺〈古悠悠行〉:「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
- 过去的事物。如:「贵古贱今」、「信而好古」。《宋史·卷二六二·刘温叟传》:「儒者泥古,致详于形名度数间,而不知清浊轻重之用。」
- 古体诗。如:「五古」、「七古」。
- 姓。如汉代有古霸。
- 过去的、旧的。如:「古人」、「古事」。元·马致远〈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曲:「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质朴。如:「古朴」、「人心不古」。宋·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非余子所及也。」
塞 sāi/sài/sè《國語辭典》
塞 [ sè ]
动- 阻隔不通。如:「堵塞」、「阻塞」、「闭塞」。《文选·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充满。如:「充塞」。《礼记·孔子闲居》:「志气塞乎天地。」
- 推托、应付。如:「搪塞」、「塞责」。
- 补救。《汉书·卷七一·于定国传》:「今丞相、御史将欲何施以塞此咎?悉意条状,陈朕过失。」
塞 [ sài ]
名- 险要的地方。如:「要塞」。《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山有九塞,泽有九薮。」汉·高诱·注:「险阻曰塞。」
- 边境。如:「边塞」、「关塞」。唐·杜甫〈秋兴〉诗八首之一:「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 酬报神明。《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秦襄王病,百姓为之祷。病愈,杀牛塞祷。」《文选·阮籍·为郑冲劝晋王牋》:「西塞江源,望祀民山。」通「赛」。
塞 [ sēi ]
- (一)之又音。
塞 [ sāi ]
名- 封口的东西,通常用软木或塑胶制成。如:「瓶塞」、「活塞」、「软木塞」。也称为「塞子」。
- 填满空隙。如:「嘴里塞满了糖果。」
- 受阻不畅。如:「塞车」、「这条路每到下班时间就交通堵塞。」
马鬣(馬鬣)mǎ liè
亦作“马鬛”。
(1).马鬃。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松有两鬛、三鬛、七鬛者,言如马鬛形也。”《新唐书·叛臣传上·仆固怀恩》:“ 怀恩 至 渭水 ,无舟,抱马鬣以逸,收散卒还 河东 。” 宋 陆游 《秋郊有怀》诗之四:“永怀 桑乾河 ,夜渡拥马鬣。”
(2).坟墓封土的一种形状。亦指坟墓。 唐 李白 《上留田行》:“蓬科马鬣今已平,昔之弟死兄不葬。” 宋 刘克庄 《沁园春》词:“嘆 苕溪 渔艇,幽人孤往; 雁山 马鬣,弔客谁径。” 清 顾炎武 《悼亡》诗之四:“ 贞姑 马鬣在江村,送汝黄泉六岁孙。” 清 赵翼 《顾晴沙于惠山立诗冢》诗:“又如 幽 燕 悯忠寺 ,马鬛一坎聚烈义。” 王毓岱 《乙卯自述一百四十韵》:“阡愧 瀧冈 表,忧增马鬣卑。” ——《漢語大詞典》
(1).马鬃。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松有两鬛、三鬛、七鬛者,言如马鬛形也。”《新唐书·叛臣传上·仆固怀恩》:“ 怀恩 至 渭水 ,无舟,抱马鬣以逸,收散卒还 河东 。” 宋 陆游 《秋郊有怀》诗之四:“永怀 桑乾河 ,夜渡拥马鬣。”
(2).坟墓封土的一种形状。亦指坟墓。 唐 李白 《上留田行》:“蓬科马鬣今已平,昔之弟死兄不葬。” 宋 刘克庄 《沁园春》词:“嘆 苕溪 渔艇,幽人孤往; 雁山 马鬣,弔客谁径。” 清 顾炎武 《悼亡》诗之四:“ 贞姑 马鬣在江村,送汝黄泉六岁孙。” 清 赵翼 《顾晴沙于惠山立诗冢》诗:“又如 幽 燕 悯忠寺 ,马鬛一坎聚烈义。” 王毓岱 《乙卯自述一百四十韵》:“阡愧 瀧冈 表,忧增马鬣卑。” ——《漢語大詞典》
起 qǐ《國語辭典》
起 [ qǐ ]
动- 站立、坐起。如:「起立」、「起来」。《礼记·曲礼上》:「请业则起,请益则起。」唐·白居易〈与元微之书〉:「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 起床、离开床铺。如:「早睡早起」。《孟子·尽心上》:「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礼记·内则》:「孺子蚤寝晏起,唯所欲食无时。」
- 始、开始。如:「起迄」、「起笔」、「从今起」、「万事起头难」。《汉书·卷一○○·叙传下》:「以述《汉书》,起元高祖。」
- 发动、产生。如:「起疑」、「起风」、「肃然起敬」。《吕氏春秋·贵直论·直谏》:「百邪悉起。」汉·高祖〈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 复苏、痊愈、好转。如:「起死回生」、「一病不起」。《国语·吴语》:「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癈疾。」
- 取出。如:「起货」、「起赃」、「起出凶刀一把。」
- 出仕、举用。如:「起用」、「东山再起」。《战国策·秦策二》:「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宋·辛弃疾〈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词:「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 拟订。如:「起草章程」、「起个大纲」。
- 出身。《汉书·卷三九·萧何曹参传·赞曰》:「萧何、曹参皆起秦刀笔吏,当时录录未有奇节。」
- 建筑、建立。如:「白手起家」、「平地起高楼」。《三国志·卷四七·吴书·吴主权传》:「治城郭,起谯楼。」
- 诗文首句、首联或首段。《通俗编·文学引范德机·诗法》:「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宜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 量词:➊ 计算分批的人的单位。相当于「群」。如:「店里来了两起客人。」《红楼梦·第四四回》:「且平儿又是个极聪明极清俊的上等女孩儿,比不得那起俗蠢拙物。」➋ 计算事件发生的单位。如:「高速公路上发生了数起连环车祸。」、「警方最近侦破了一起掳人勒索案。」
- 置于动词之后,表示及、到的意思。如:「想起往事,真是不胜感慨!」、「只要谈起女友,他便眉开眼笑。」
- 置于动词之后,表示足够或不够的意思。如:「经得起现实的考验。」、「承受不起舆论压力。」
长风(長風)cháng fēng
(1).远风。 战国 楚 宋玉 《高唐赋》:“长风至而波起兮,若丽山之孤亩。”《文选·左思〈吴都赋〉》:“习御长风,狎翫 灵胥 。” 刘逵 注:“长风,远风也。” 唐 杜甫 《龙门阁》诗:“长风驾高浪,浩浩自太古。” 明 高启 《梦游仙》诗:“长风八万里,夜入通明天。”
(2).暴风;大风。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一引《兼明苑》:“风暴疾而起者谓之长风。” 明 刘基 《拟连珠》之五十:“长风烈烈,难行折舵之舟。” ——《漢語大詞典》
(2).暴风;大风。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一引《兼明苑》:“风暴疾而起者谓之长风。” 明 刘基 《拟连珠》之五十:“长风烈烈,难行折舵之舟。”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