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属空相望,鸿飞已杳冥。

皇甫冉唐代〕《送志弥师往淮南

已能持律藏,复去礼禅亭。长老偏摩顶,时流尚诵经。
独行寒野旷,旅宿远山青。眷属空相望,鸿飞已杳冥。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眷属空相鸿飞杳冥

眷属(眷屬)juàn shǔ
(1).家属;亲属。《南齐书·江斅传》:“ 江忠简 胤嗣所寄,唯 斅 一人,旁无眷属。” 唐 白居易 《自咏老身示诸家属》:“家居虽濩落,眷属幸团圆。” 元 孙仲章 《勘头巾》第一折:“母子二人,别无眷属。” 鲁迅 《书信集·致李秉中》:“贱躯如常,眷属亦安健,可告慰。”
(2).指夫妻。《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 璩秀娘 捨不得生眷属, 崔待詔 撇不脱鬼寃家。”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清 黄遵宪 《以莲菊桃杂供一瓶作歌》:“有时并肩相爱怜,得成眷属都有缘。” 欧阳予倩 《馒头庵》第一场:“既然冤家路窄,何不使多情人成了眷属呢?”
(1).眷顾;属望。 宋 王安石 《谢手诏令视事表》:“以物役己,则神志有交战之劳;以道徇众,则事功无必成之望。恐上辜于眷属,诚窃幸于退藏。” 宋 李纲 《论宣抚职事札子》:“臣自视闕然,恐不足以仰承委付之意。至於不避烦黷,力祈罢免,而眷属之厚不容退避。” 宋 何薳 《春渚纪闻·木果异事》:“凡为人君者,其一言动,固自与造化密契,虽于草木之微,偶加眷瞩,而荣谢从之,若响应声。”
(2).顾盼;环视。 清 许承钦 《渡黄河》诗:“捨鞍復望楫,意绪如亡羊。睠瞩无匹儔,触怀多衋伤。”  ——《漢語大詞典》
空相 kōng xiāng
(1).佛教语。假象;幻象。《思益经·菩萨无二品》:“若有所尽,不名漏尽,知诸漏空相,随如是知,名为漏尽。” 金 王若虚 《文辨一》:“既乃破之以空相之説,而以为不必存。” 苏曼殊 《本事诗》之十:“九年面壁成空相,持锡归来悔晤卿。”
(2).指真空的本体。《心经》:“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浄,不增不减。”
(3).复姓。 商 后有 空相氏 。见《通志·氏族五》。  ——《漢語大詞典》
望 wàng《國語辭典》

望 [ wàng ]

  1. 向远处或高处看。如:「登高望远」、「一望无际」。唐·李白〈静夜思〉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宋·汪元量〈潮州歌〉:「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2. 希冀、期盼。如:「盼望」、「期望」、「渴望」。《孟子·梁惠王上》:「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 拜访、慰问。如:「拜望」、「探望」。
  4. 怨恨、责备。《史记·卷八九·张耳陈余传》:「不意君之望臣深也!岂以臣为重去将哉?」《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
  5. 将近、接近。唐·韩愈〈祭窦司业文〉:「逾七望八,年孰非翁。」《儿女英雄传·第一回》:「你那我虽然不至于老迈不堪,也是望五的人了。」
  1. 志愿、心愿。如:「愿望」、「绝望」。
  2. 名誉、名声。如:「名望」、「声望」、「德高望重」。《三国演义·第八三回》:「陆逊年幼望轻,恐诸公不服。」
  3. 农历每月十五日,地球上所看见的满月月相,后指农历的每月十五日。《文选·枚乘·七发》:「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观涛乎广陵之曲江。」宋·苏轼〈后赤壁赋〉:「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1. 向、朝。如:「望后退」、「望前看」、「望我点点头」。
鸿飞(鴻飛)hóng fēi
(1).鸿雁飞翔。《诗·豳风·九罭》:“鸿飞遵渚。” 唐 苗神客 《乙速孤府君碑铭》:“鸿飞渐陆,振玉羽於元霄。”
(2).鸿雁高飞。比喻升迁腾达,奋发有为。《文选·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乃鸿騫旧 吴 ,作守东 楚 ” 李善 注引 三国 魏 吴质 《魏都赋》:“我太公鸿飞 兖 豫 。” 唐 梁肃 《为雷使君祭孟尚书文》:“昔在 天宝 ,滥觴登朝,爰自中兴,鸿飞乃高。” 清 林则徐 《送嶰筠赐环东归》诗:“漫道识途仍驥伏,都从遵渚羡鸿飞。”
(3).鸿雁远翔。比喻超脱尘世。 唐 孟浩然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诗:“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宋 陆游 《故山》诗:“老尉鸿飞隐市门,千年犹有旧巢痕。”
(4).哀鸿遍飞。比喻灾民极多。 唐 李峤 《攀龙台碑》:“既而六师鱼渍,九野鸿飞,竟兆天亡之徵,卒成土崩之势。”  ——《漢語大詞典》
已 yǐ《國語辭典》

已 [ yǐ ]

  1. 停止。《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論語·泰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2. 完畢、完成。《國語·齊語》:「有司已於事而竣。」《漢書·卷三○·藝文志》:「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
  3. 黜退。《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4. 病癒。《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1. 已經。如:「時間早已過了。」《論語·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唐·李白〈早發白帝城〉詩:「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2. 太、甚。《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管子·戒》:「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
  3. 隨後、然後。《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天台山日記》:「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
  4. 一定、必定。《漢書·卷五二·灌夫傳》:「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
  1. 用於句尾。相當於「矣」。《書經·洛誥》:「公定,予往已。」《孟子·梁惠王上》:「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1. 用於句首,表示感嘆的語氣。《書經·大誥》:「已!予惟小子。」同「哎 」。
  1. 此、如此。《論語·陽貨》:「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史記·卷二·夏本紀》:「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
杳冥 yǎo míng
(1).指天空,高远之处。 战国 楚 宋玉 《对楚王问》:“凤凰上击九千里,絶云霓,负苍天,翱翔乎杳冥之上。” 唐 魏朴 《和皮日休悼鹤》:“直欲裁诗问杳冥,岂教灵化亦浮生。” 清 卓尔堪 《雪窦》诗:“拾级凌千仞,身疑入杳冥。”
(2).阴暗貌。《文选·张衡〈西京赋〉》:“奇幻儵忽,易貌分形,吞刀吐火,云雾杳冥。” 吕延济 注:“杳冥,阴暗貌。” 三国 魏 曹丕 《感物赋》:“瞻玄云之蓊鬱,仰沉阴之杳冥。”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游天台山日记》:“下一岭,丛山杳冥中,得村家。”
(3).犹渺茫。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胶水》:“北眺巨海,杳冥无际,天际两分,白黑方别,所谓溟海者也。”《陈书·高祖纪上》:“惟昔上古,厥初生民……杳冥慌忽,故靡得而详焉。” 元 白朴 《梧桐雨》第一折:“暗想那 织女 ……阻隔银河信杳冥,经年度岁成孤零。”
(4).谓奥秘莫测。 南朝 梁 沈约 《佛记序》:“事涉杳冥,取验无所,亦皆靡载,同之闕疑。”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实一》:“﹝ 晁伯 ﹞尝作《昭灵夫人祠诗》云:‘杀翁分我一盃羹,龙种由来事杳冥。’” 明 唐顺之 《常州新建关侯祠记》:“神人之情不相远,未可以为杳冥而遇之也。”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