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装剑佩身长带,绢写方书子不传。

王建唐代〕《赠阎少保

髭须虽白体轻健,九十三来却少年。问事爱知天宝里,
识人皆是武皇前。玉装剑佩身长带,绢写方书子不传。
侍女常时教合药,亦闻私地学求仙。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剑佩身长方书不传

玉 yù《國語辭典》

玉 [ yù ]

  1. 质地温润坚硬而有光泽的美石,呈半透明状,一般用作装饰品或雕刻材料。如:「青玉」、「宝玉」、「碧玉」。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用玉做成的。如:「玉玺」、「玉簪」、「玉环」。《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2. 洁白、美好。如:「玉手」、「玉容」。《文选·郭璞·游仙诗七首之二》:「灵妃顾我美,粲然启玉齿。」《南史·卷一九·谢晦传》:「帝目之曰:『一时顿有两玉人耳。』」
  3. 珍贵的、精美的。如:「锦衣玉食」、「玉液琼浆」。《文选·左思·吴都赋》:「矜其宴居,则珠服玉馔。」
  4. 尊称他人的身体或言行。如:「玉体」、「玉照」。《文选·曹植·七启》:「将敬涤耳,以听玉音。」
  1. 培养、锻练。《诗经·大雅·民劳》:「王欲玉女,是用大谏。」
装 ( 裝 ) zhuāng
装 [ zhuāng ]
  1. 穿着的衣物:服~。便~。军~。中山~。~裹。
  2. 特指演员演出时的穿戴打扮:上~。卸~。
  3. 特指出行时带的东西:治~。整~待发。
  4. 特指工业生产或军队作战所需的用具和器械:~备。~置。~甲。
  5. 用服饰改变人的原来原貌:化~。乔~打扮。
  6. 假作,故意做作:佯~。~相。~模作样。
  7. 安置,安放:~载。~卸。
  8. 布置,点缀:~修。~饰。
  9. 特指对书籍、字画加以修整或修整成的式样:~订。~帧。~裱。线~。精~。~潢(原指用黄檗汁染的纸装裱书画,现泛指装饰物品使之美观)。
剑佩(劍珮)jiàn pèi
亦作“ 剑珮 ”。 宝剑和垂佩。 南朝 宋 鲍照 《代蒿里行》:“虚容遗剑佩,实貌戢衣巾。” 隋 王通 《中说·周公》:“衣裳襜如,剑珮鏘如,皆所以防其躁也。” 唐 杜牧 《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我家公相家,剑佩尝丁当。” 宋 苏辙 《次韵子瞻感旧》诗:“久从江海游,苦此剑珮长。”  ——《漢語大詞典》
身长(身長)shēn cháng
(1).指人体的高度。《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光武 ﹞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隆準,日角。”《古今小说·葛令公生遣弄珠儿》:“身长七尺,相貌堂堂。”《说岳全传》第七五回:“身长一丈二,膂力几千斤。”
(2).衣服从肩部到下摆的长度。
身体长高。谓成年。 明 何景明 《石矶赋》:“身长而道不立,齿迈而业不周。”  ——《漢語大詞典》
带 ( 帶 ) dài
带 [ dài ]
  1. 用皮、布或线等做成的长条物:~子。皮~。领~。一衣~水。
  2. 像带子的长条物:~钢。~鱼。声~。
  3. 车轮胎:车~。外~。
  4. 区域:地~。温~。
  5. 佩戴,披挂:~孝。~剑。
  6. 随身拿着:携~。~挈。~着钱。
  7. 捎,连着,顺便做:连~。~职。~累(lěi )(连累)。话中~刺。
  8. 含有,呈现:~电。~伤。
  9. 率领,引导:~领。~头。~动。以点~面。
  10. 女子阴道分泌的白色黏液:白~。
绢 ( 絹 ) juàn
绢 [ juàn ]
     ◎ 一种薄而坚韧的丝织物:~本。~花。~素。手~儿。
写 ( 寫 ) xiě
写 [ xiě ]
  1. 用笔作字:~字。~作。编~。
  2. 描摹,叙述:~生。~实。~照(❶画人物的形象;❷描写刻画)。轻描淡~。
方书(方書)fāng shū
(1).官府文书;案牍。《史记·张丞相列传》:“ 张丞相 苍 者, 阳武 人也。好书律历。 秦 时为御史,主柱下方书。” 裴駰 集解引 如淳 曰:“方,版也,谓书事在版上者也……或曰四方文书。”
(2).指史书,史册。 唐 刘知几 《史通·品藻》:“子曰:‘以貌取人,失之 子羽 ;以言取人,失之 宰我 。’ 光武 则受误於 庞萌 , 曹公 则见欺於 张邈 。事列在方书。”
(3).医书。《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阳庆 ﹞谓 意 曰:‘尽去而方书,非是也。’” 唐 白居易 《病中逢秋招客夜酌》诗:“合和新药草,寻检旧方书。” 宋 刘克庄 《西江月·腰痛旧传陈复斋名方岁久失之》词:“ 思邈 方书去失, 休文 老病来攻。” 清 唐孙华 《春日漫成》诗之二:“文籍撑肠仍乞食,方书满眼不医贫。”
(4).古代医术与方术同出一源,故亦指称方术之书。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或难曰:神仙方书,似是而非,将必好事者妄所造作,未必出 黄 老 之手,经 松 乔 之目也。” 唐 卢纶 《寻贾尊师》诗:“新传 左慈 诀,曾与 右军 鹅。井臼阴苔遍,方书古字多。”  ——《漢語大詞典》
子 zǐ《國語辭典》

子 [ zǐ ]

  1. 地支的第一位。
  2. 时辰名。约当晚上十一点到一点。
  3. 古时指子女,现专指儿子。如:「四子二女」、「父子」、「独生子」。
  4. 后代、子孙。如:「绝子绝孙」。《荀子·正论》:「圣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后也,埶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晋·石崇〈王明君辞〉:「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
  5. 稚幼的鸟兽。如:「鹿子」、「鹤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论语·雍也》:「犁牛之子,骍且角」。
  6. 植物的果实、种子或动物的卵。如:「菜子」、「鱼子」、「瓜子」、「莲子」。
  7. 对一般人的通称。如:「小女子」、「无聊男子」。《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8. 对男子的美称,多指有学问、道德或地位的人。如:「孔子」、「孟子」。
  9. 夫妇之间相互的称呼。如:「内子」、「外子」。
  10. 称辈分小、年纪轻的人。如:「子弟」。《论语·述而》:「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11. 古代图书分类的第三部。包括诸子百家著作、技艺、术数等书籍。如:「经、史、子、集。」
  12. 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如:「公、侯、伯、子、男。」
  1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你。《韩非子·难势》:「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史记·卷七○·张仪列传》 :「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同「尔 」、「汝」。
  1. 幼小的。如:「子鸡」、「子姜」、「子猪」。
  2. 和母对称的。见「子金」、「子音」等条。
  3. 派生的、有所属的。见「子目」、「子句」等条。
  1. 照顾、抚爱。《礼记·中庸》:「子庶民,来百工也。」唐·柳宗元〈封建论〉:「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

子 [ zi ]

  1. 词尾:➊ ​ 接名词。如:「桌子」、「筷子」。➋ ​ 接动词。如:「起子」、「拍子」。➌ ​ 接形容词。如:「聋子」、「乱子」。➍ ​ 接量词。如:「两下子」、「一档子」。
不传(不傳)bù chuán
不移动。《礼记·内则》:“父母舅姑之衣、衾、簟、蓆、枕、几不传。” 郑玄 注:“传,移也。”
不传习。《史记·五帝纪论》:“ 孔子 所传 宰予 问《五帝德》《帝繫姓》,儒者或不传。” 司马贞 索隐:“二者皆非正经,故 汉 时儒者以为非圣人之言多不传学也。”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