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常 cháng《國語辭典》
常 [ cháng ]
名- 伦理关系。如:「伦常」、「三纲五常」。
- 姓。如汉代有常惠。
- 普通的、一般的。如:「平常」、「常识」、「人之常情」。
- 固定不变的。如:「常规」。《老子·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 规律的、定期的。如:「常期」、「常会」。
- 长久不变的。如:「常设」、「知足常乐」。
- 时时、一次又一次,表示频繁的意思。如:「常常」、「时常」、「老生常谈」。唐˙韩愈〈杂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恐 kǒng《國語辭典》
恐 [ kǒng ]
动- 害怕、畏惧。如:「惊恐」、「惶恐」、「争先恐后」、「有恃无恐」。《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驴〉:「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 威胁、使害怕。如:「恐吓」。《汉书·卷八○·宣元六王传·淮阳宪王刘钦传》:「王不许,博辞去,令弟光恐云王遇大人益解,博欲上书为大人乞骸骨去。」唐·贾岛〈暮过山村〉诗:「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 大概、或者。表疑虑不定的语气。如:「恐怕」、「恐未必如此」。唐·崔颢〈长干曲〉四首之一:「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秋节(秋節)qiū jié
(1).指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参见“ 中秋 ”。
(2).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唐 韦安石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3).泛指秋季。 汉 班倢伃 《怨歌行》:“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 南朝 梁 沈约 《从军诗》之二:“凉风厉秋节,司典告详刑。” 唐 项斯 《古扇》诗:“昨日裁成夺夏威,忽逢秋节便相违。” ——《漢語大詞典》
(2).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唐 韦安石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3).泛指秋季。 汉 班倢伃 《怨歌行》:“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 南朝 梁 沈约 《从军诗》之二:“凉风厉秋节,司典告详刑。” 唐 项斯 《古扇》诗:“昨日裁成夺夏威,忽逢秋节便相违。” ——《漢語大詞典》
至 zhì《國語辭典》
至 [ zhì ]
动- 到达、来到。《论语·子罕》:「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 大、完善。《孝经·开宗明义章》:「先王有至德要道。」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
- 极、甚。《吕氏春秋·杂俗览·为欲》:「天子至贵也,天下至富也,彭祖至寿也。诚无欲,则是三者不足以劝。」《文选·李密·陈情表》:「今臣亡王国贱俘,至微至陋。」
- 表示转折的语气。《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 二十四节气之一。如:「冬至」、「夏至」。
- 二一四部首之一。
焜黄 kūn huáng
色衰貌。《文选·古乐府〈长歌行〉》:“常恐秋节至,焜黄华蘂衰。” 李善 注:“焜黄,色衰貌。” ——《漢語大詞典》
华叶(華葉)huā yè
(1).花与叶。 战国 楚 宋玉 《风赋》:“乘凌高城,入于深宫,邸华叶而振气。”
(2).比喻表面华美的东西。 汉 刘向 《说苑·反质》:“自今以来,无以美妾疑妻,无以声乐妨政,无以姦情害公,无以货利示下,其有之者,是谓伐其根素,流於华叶。” 汉 王充 《论衡·超奇》:“且浅意於华叶之言,无根核之深,不见大道体要,故立功者希。” 章炳麟 《文学总略》:“今欲改‘文章’为‘彣彰’者,恶夫冲淡之辞,而好华叶之语,违书契记事之本矣。” ——《漢語大詞典》
(2).比喻表面华美的东西。 汉 刘向 《说苑·反质》:“自今以来,无以美妾疑妻,无以声乐妨政,无以姦情害公,无以货利示下,其有之者,是谓伐其根素,流於华叶。” 汉 王充 《论衡·超奇》:“且浅意於华叶之言,无根核之深,不见大道体要,故立功者希。” 章炳麟 《文学总略》:“今欲改‘文章’为‘彣彰’者,恶夫冲淡之辞,而好华叶之语,违书契记事之本矣。” ——《漢語大詞典》
衰 shuāi/cuī《國語辭典》
衰 [ shuāi ]
動- 減退、由強盛而微弱。《楚辭·屈原·九章·涉江》:「余幼好比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禮記·王制》:「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飽。」
- 閩南方言。義同祟。指倒楣,運氣差。如:「今天真衰,無緣無故碰了個大釘子。」
衰 [ cuī ]
名- 用粗麻布做成的毛邊喪服。《禮記·喪服小記》:「斬衰,括髮以麻。為母,括髮以麻,免而以布,齊衰惡笄以終喪。」
- 依一定的等級層遞而降。《管子·小匡》:「相地而衰其政,則民不移矣。」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