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崖欲相触,呀豁断行迹。

王建唐代〕《温门山

早入温门山,群峰乱如戟。崩崖欲相触,呀豁断行迹。
脱屐寻浅流,定足畏欹石。路尽十里溪,地多千岁柏。
洞门昼阴黑,深处惟石壁。似见丹砂光,亦闻钟乳滴。
灵池出山底,沸水冲地脉。暖气成湿烟,濛濛窗中白。
随僧入古寺,便是云外客。月出天气凉,夜钟山寂寂。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呀豁断行

崩 bēng《國語辭典》

崩 [ bēng ]

  1. 倒塌。如:「崩塌」、「天崩地裂」。《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唐·李白〈蜀道难〉:「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2. 毁坏。《论语·阳货》:「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汉书·卷八八·儒林传·序》:「今礼废乐崩,朕甚愍焉!」
  3. 灭亡。《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非兵不彊,非德不昌,黄帝、汤、武以兴,桀、纣、二世以崩,可不慎欤?」
  4. 古称天子之死。如:「驾崩」、「崩殂」。《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史记·卷一○九·李将军传》:「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
崖 yá《國語辭典》

崖 [ yái ]

  1. 山边或高地陡峭的边沿。唐·韦应物〈至西峰兰若受田妇馈〉诗:「攀崖复缘涧,遂造幽人居。」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四上·粤西游日记三》:「四眺重崖,皆悬绝无径,而西崖尤为峻峭。」
  2. 边际。《庄子·山木》:「君其涉于江而又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崖。」
欲 yù《國語辭典》

欲 [ yù ]

  1. 愿望,想得到满足的意念。如:「食欲」、「欲望」。《易经·损卦·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2. 情欲。《礼记·乐记》:「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汉·郑玄·注:「欲,谓淫邪也。」同「欲 」。
  1. 期望、希求。《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唐·韩愈〈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1. 想要。如:「欲哭无泪」、「畅所欲言」。《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 将要。如:「摇摇欲坠」。唐·许浑〈咸阳城东楼〉诗:「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相 xiāng/xiàng《國語辭典》

相 [ xiāng ]

  1. 彼此、交互,两方面都进行的。如:「互相」、「守望相助」、「两地相思」。《庄子·大宗师》:「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2. 比较一下,合并著说两方面比较的结果。如:「相异」、「相像」、「相得益彰」、「旗鼓相当」。
  1. 由交互的意义演变为单方面的意义,表示动作是由一方对另一方进行。如:「有事相烦」、「实不相瞒」。《三国志·卷五四·吴书·鲁肃传》:「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
  1. 姓。如明代有相世芳。

相 [ xiàng ]

  1. 审视、察看。《说文解字·目部》:「相,省视也。」《左传·隐公十一年》:「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又见沈炼一表非俗,立住了脚,相了一回。」
  2. 占视、辨察,以断吉凶祸福。如:「相字」。《周礼·地官·大司徒》:「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
  3. 辅佐、帮助。如:「相夫教子」。《易经·泰卦·象曰》:「辅相天地之宜。」《书经·大诰》:「周公相成王。」
  4. 掌管、治理。《左传·昭公九年》:「陈水属也,火水妃也,而楚所相也。」唐·柳宗元〈梓人传〉:「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5. 挑选、选择。《三国演义·第六五回》:「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1. 容貌、外形、模样。如:「长相」、「福相」、「吃相」、「窘相」、「穷酸相」。《西游记·第三五回》:「(孙行者)​现了本相。」
  2. 职官名:➊ ​ 百官之长,辅佐国君治理国政的人。如:「宰相」、「丞相」、「相国」。➋ ​ 古代典礼中,辅导行礼的人。如:「傧相」。《论语·先进》:「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3. 搀扶瞎子的人。《荀子·成相》:「人主无贤,如瞽无相。」
  4. 乐器名。似鼓,敲击以控制音乐节拍。《礼记·乐记》:「始奏以文,复乱以武,治乱以相。」汉·郑玄·注:「相,即拊也,亦以节乐。拊者以韦为表,装之以糠。糠,一 名相,因以名焉。」
触 ( 觸 ) chù
触 [ chù ]
  1. 抵、顶:抵~。“羝羊~藩,赢其角”。
  2. 碰,撞:~礁。~电。~动。~摸。~发。~犯。~怒。
  3. 遇着:接~。~觉(jué)。~目惊心。~角(jiǎo)。~景生情。~类旁通。
  4. 因某种刺激而引起感情变化:感~。忽有所~。
呀豁 yā huō
(1).辽阔貌;空貌。 唐 高适 《东征赋》:“眺 淮 源之呀豁,倚 楚 关之雄壮。” 唐 韩愈 《赠刘师服》诗:“羡君齿牙牢且洁,大肉硬饼如刀截。我今呀豁落者多,所存十餘皆兀臲。” 宋 梅尧臣 《新安潘侯将行约游山门寺》诗:“苍山自为门,呀豁异鐫鑱。”
(2).敞开。 清 黄景仁 《道中偶成》诗:“万家晓梦犹未醒,带黑城门半呀豁。”  ——《漢語大詞典》
断行(斷行)duàn xíng
果断行事;武断行事。《史记·李斯列传》:“顾小而忘大,后必有害;狐疑犹豫,后必有悔。断而敢行,鬼神避之,后有成功。” 梁启超 《再驳某报之土地国有论》:“当时商务大臣 巴科 既熟知之,徒惮于市有主义党之反抗,不敢断行,遂及延期,此其左右一国政治之明效也。”
隔断行列。 北周 庾信 《奉和赵王喜雨》:“惊鸟洒翼度,湿雁断行来。” 唐太宗 《春日望海》诗:“照岸在分彩,迷云雁断行。”  ——《漢語大詞典》
迹 ( 跡 ) jì《國語辭典》
  1. 「迹 」的异体字。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