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苟或 gǒu huò
假如;如果。《左传·昭公元年》:“苟或知之,虽忧何害?” 汉 贾谊 《新书·匈奴》:“苟或非天子民,尚岂天子也?”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十二:“家姊本无意輒慕君子,而 杨郎 先自发言,苟或中輟,立恐不利於君。” ——《漢語大詞典》
幸 xìng《國語辭典》
幸 [ xìng ]
名- 福分。如:「榮幸」、「三生有幸」。唐·司空圖〈修史亭〉詩三首之二:「甘心七十且酣歌,自算平生幸已多。」
- 姓。如晉代有幸靈。
- 意外獲得的。如:「萬幸」。《元史·卷二六·仁宗本紀三》:「諸犯贓罪已款伏及當鞫而幸免者,悉付元問官以竟其罪。」
- 多虧。如:「幸蒙厚愛」、「幸有大家鼎力相助。」《文選·江淹·雜體詩·王侍中 》:「去鄉三十載,幸遭天下平。」
- 高興。如:「慶幸」、「欣幸」、「幸災樂禍」。《公羊傳·宣公十五年》:「小人見人之厄則幸之。」
- 希冀、盼望。《後漢書·卷二九·鮑永傳》:「臣事更始,不能令全,慚以其眾幸富貴,故悉罷之。」
- 舊稱帝王皇族親臨某地。如:「巡幸」、「臨幸」。《紅樓夢·第二三回》:「話說賈元春自那日幸大觀園回宮去後,……又命在大觀園勒石,為千古風流雅事。」
其 qí/jī《國語辭典》
其 [ qí ]
代- 他、他们。用于第三人称。如:「听其自然」、「任其自生自灭」。《孟子·万章上》:「亲之,欲其贵也。」唐·韩愈〈师说〉:「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 他的、他们的。如:「人尽其才」、「各得其所」。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亦不详其姓氏。」
- 这个、那样,表示指示。如:「查无其事」、「不厌其烦」。《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 殆、大概,表示揣测。《礼记·檀弓上》:「吾今日其庶几乎?」唐·柳宗元〈封建论〉:「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
- 将,表示时间。《左传·庄公二十二年》:「五世其昌,并于正卿。」《管子·小匡》:「教训不善,政事其不治。」
- 岂、难道,表示反诘。《左传·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 可、应该,表示期望。《左传·隐公三年》:「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战国策·魏策四》:「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 若、如果,表示假设。《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之不近,庶人不服。」宋·苏轼〈留侯论〉:「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 还是、或是,表示选择。《庄子·养生主》:「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史记·卷四三·赵世家》:「秦诚爱赵乎?其实憎齐乎?物之甚者,贤主察之,秦非爱赵而憎齐也。」
- 发语词,无义。《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其以沛为朕汤沐邑。」
- 然,语中助词。《诗经·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 表示语气的加强。如:「尤其」、「极其」。
- 姓。如汉代有其石。
其 [ jì ]
助- 置于句中或句末。用于彼、何之后。《诗经·曹风·候人》:「彼其之子,不遂其媾。」《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赐!汝来何其晚也?」
其 [ jī ]
助- 置于语尾,表疑问的语气。《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文选·苏武·诗四首之三》:「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
- 人名用字。如汉代有郦食其(音ㄌㄧˋ ㄧˋ ㄐㄧ)。
迁 ( 遷 ) qiān
迁 [ qiān ]
- 机关、住所等另换地点:~居。~移。~徙。
- 变动,转变:变~。~就(改变自己的意见,凑合别人)。~延(拖延)。~怒。事过境~。
- 贬谪,放逐:~谪(贬官远地)。~客(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 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升~。
回 huí《國語辭典》
回 [ huí ]
動- 掉轉。如:「回首」、「回過身來」。唐·白居易〈長恨歌〉:「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 返、歸。如:「回國」、「回家」、「一去不回」。唐·王翰〈涼州詞〉二首之一:「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 改變。如:「回心轉意」。《漢書·卷四八·賈誼傳》:「夫移風易俗,使天下回心而鄉道,類非俗吏之所能為也。」唐·柳宗元〈與韓愈論史官書〉:「道苟直,雖死不可回也。」
- 答覆。如:「回信」、「回電」、「回答」。《二刻拍案驚奇·卷一一》:「日後他來通消息時,好言回他。」《紅樓夢·第七回》:「次日,鳳姐梳洗了,先回王夫人畢,方來辭賈母。」
- 還覆給對方相同或某種動作。如:「回敬」、「回他一槍」。
- 謝絕、辭去。如:「一口回絕」。宋·蘇軾〈與開元明師〉二首之一:「謹留筆一束,以領雅意,餘回納,不訝不訝。」《紅樓夢·第一一九回》:「咱們家遭著這樣事,那有工夫接待人,不拘怎麼回了他去罷。」
- 避開。如:「回避」。明·徐復祚《紅梨記·第二齣》:「前日兩次訪他,俱不得遇,風塵中人,知他真不在家,還是故意回你。」
- 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大陸地區新疆、遼寧、青海、甘肅、寧夏、河北等地區,以信奉回教為主。
- 量詞:➊ 計算行為、動作的單位。相當於「次」。如:「前後我共去找了他五回。」宋·辛棄疾〈水調歌頭·帶湖吾甚愛〉詞:「先生杖屨無事,一日走千回。」➋ 計算時間的單位。一陣子稱為「一回」。《喻世明言·卷三·新橋市韓五賣春情》:「八老到門前站了一回,蹔到間壁糶米張大郎門前,閒坐了一回。」➌ 計算長篇小說段落的單位。一章稱為「一回」。如:「一百二十回本《紅樓夢》。」➍ 計算事情的單位。相當於「件」。如:「這是兩回事,不可混為一談。」
- 姓。如明代有回滿注。
循 xún《國語辭典》
循 [ xún ]
动- 沿著、顺著。《左传·昭公七年》:「循墙而走。」《淮南子·本经》:「五星循轨而不失其行。」
- 遵守、依照。如:「依循」、「循规蹈矩」。《礼记·射义》:「卿大夫循法为节。」
- 抚摩。《韩非子·说林下》:「其一人举踶马,其一人从后而循之,三抚其尻而马不踶。」《汉书·卷五四·李广传》:「数数自循其刀环,握其足。」
- 巡视。《墨子·迎敌祠》:「县师受事,出葆,循沟防。」《礼记·月令》:「循行国邑,周视原野。」通「巡」。
- 善良守法的。如:「循吏」。
- 逐渐、渐渐。如:「循循善诱」。《聊斋志异·卷一·青凤》:「盖循循善教,有师范焉。」
- 姓。如南朝时梁有循景智。
任 rèn/rén《國語辭典》
任 [ rèn ]
名- 职责、职务。如:「责任」、「任务」、「任重道远」。
- 职位。如:「就任」、「赴任」、「卸任」。
- 量词。计算担任某种职务或具有某种身分期间的单位。如:「他连续当选三任会长。」
- 委派。如:「派任」、「任免」。《书经·大禹谟》:「任贤勿贰」。
- 听凭。如:「任意」、「任其自然」。
- 担当、承受。如:「担任」、「任职」、「任教」、「任劳任怨」。
- 相信。如:「信任」。《战国策·魏策二》:「王闻之而弗任也。」
- 怀孕。《汉书·卷一○○·叙传上》:「刘媪任高祖而梦与神遇。」唐·颜师古·注:「任谓怀任也。」通「妊」。
- 无论。如:「任你怎么解释,他都不听。」
任 [ rén ]
形- 奸佞。《书经·舜典》:「惇德允元,而难任人。」唐·孔颖达·正义:「任,佞也。」
- 姓。如汉代有任尚。
倾侧(傾側)qīng cè
亦作“ 倾仄 ”。
(1).偏斜,倾斜。 汉 严忌 《哀时命》:“肩倾侧而不容兮,固陿腹而不得息。” 唐 杜甫 《虎牙行》:“ 洞庭 扬波 江 、 汉 迴, 虎牙 、 铜柱 皆倾侧。”《朱子语类》卷六:“人坐久,必倾侧。” 胡鄂公 《北方实录》:“车厢受弹倾仄,伤戈什哈一人, 怀芝 受震昏仆於地。” 沙汀 《淘金记》二:“﹝他﹞把上身倾侧出去,为酒涨红的眼睛泛着热情。”
(2).指偏离。《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然方公之狱治臣也,公倾侧法令,先后臣以言,欲臣之免也甚,而臣知之。”
(3).指行为邪僻不正。《荀子·成相》:“谗人罔极,险陂倾侧此之疑。”《汉书·萧望之传》:“ 恭 、 显 又时倾仄见詘。” 颜师古 注:“言其不能持正,故议论大事见詘於天子也。仄,古侧字。”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焉知倾侧士,一旦不可持。”《晋书·王湛传》:“ 国寳 少无士操,不修廉隅。妇父 谢安 恶其倾侧,每抑而不用。”
(4).摇摆不定。《荀子·议兵》:“事小敌毳,则偷可用也;事大敌坚,则涣焉离耳。若飞鸟然,倾侧反覆无日,是亡国之兵也。”
(5).崎岖不平。《汉书·晁错传》:“上下山陂,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 唐 李德裕 《幽州纪圣功碑铭》:“险道倾仄,且驰且射,胡兵所以无敌也。”
(6).随顺;依附。《淮南子·要略》:“诚喻至意,则有以倾侧偃仰世俗之间,而无伤乎谗贼螫毒者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程器》:“ 潘岳 诡譸于 愍 、 怀 , 陆机 倾仄于 贾 、 郭 。”《魏书·郑羲传》:“子 严祖 ……轻躁薄行,不修士业,倾侧势家,乾没荣利,闺门秽乱,声满天下。”
(7).困顿,颠沛。《史记·陈丞相世家赞》:“ 陈 丞相 平 ……倾侧扰攘 楚 、 魏 之閒,卒归 高帝 。”《后汉书·班彪传论》:“ 班彪 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閒,行不踰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 晋 陆机 《豪士赋序》:“倾侧颠沛,仅以自全。” 南朝 宋 颜延之 《还至梁城作》诗:“振策睠东路,倾侧不及羣。”
(8).指社会动荡不安。 元 高士谈 《秋兴》诗:“乾坤尚倾仄,吾敢叹淹留!”
(9).覆灭;败亡。《宋书·傅亮传》:“祸福之具,内外充斥,陵九折於 邛僰 ,泛衝波於 吕梁 ,倾侧成於俄顷,性命哀而莫救。”《魏书·任城王传》:“面背不同,事涉欺佞,非所谓论道之德,更失国士之体,或有倾侧,当由公辈佞臣。”
(10).倒塌。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地震》:“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 ——《漢語大詞典》
(1).偏斜,倾斜。 汉 严忌 《哀时命》:“肩倾侧而不容兮,固陿腹而不得息。” 唐 杜甫 《虎牙行》:“ 洞庭 扬波 江 、 汉 迴, 虎牙 、 铜柱 皆倾侧。”《朱子语类》卷六:“人坐久,必倾侧。” 胡鄂公 《北方实录》:“车厢受弹倾仄,伤戈什哈一人, 怀芝 受震昏仆於地。” 沙汀 《淘金记》二:“﹝他﹞把上身倾侧出去,为酒涨红的眼睛泛着热情。”
(2).指偏离。《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然方公之狱治臣也,公倾侧法令,先后臣以言,欲臣之免也甚,而臣知之。”
(3).指行为邪僻不正。《荀子·成相》:“谗人罔极,险陂倾侧此之疑。”《汉书·萧望之传》:“ 恭 、 显 又时倾仄见詘。” 颜师古 注:“言其不能持正,故议论大事见詘於天子也。仄,古侧字。”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焉知倾侧士,一旦不可持。”《晋书·王湛传》:“ 国寳 少无士操,不修廉隅。妇父 谢安 恶其倾侧,每抑而不用。”
(4).摇摆不定。《荀子·议兵》:“事小敌毳,则偷可用也;事大敌坚,则涣焉离耳。若飞鸟然,倾侧反覆无日,是亡国之兵也。”
(5).崎岖不平。《汉书·晁错传》:“上下山陂,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 唐 李德裕 《幽州纪圣功碑铭》:“险道倾仄,且驰且射,胡兵所以无敌也。”
(6).随顺;依附。《淮南子·要略》:“诚喻至意,则有以倾侧偃仰世俗之间,而无伤乎谗贼螫毒者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程器》:“ 潘岳 诡譸于 愍 、 怀 , 陆机 倾仄于 贾 、 郭 。”《魏书·郑羲传》:“子 严祖 ……轻躁薄行,不修士业,倾侧势家,乾没荣利,闺门秽乱,声满天下。”
(7).困顿,颠沛。《史记·陈丞相世家赞》:“ 陈 丞相 平 ……倾侧扰攘 楚 、 魏 之閒,卒归 高帝 。”《后汉书·班彪传论》:“ 班彪 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閒,行不踰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 晋 陆机 《豪士赋序》:“倾侧颠沛,仅以自全。” 南朝 宋 颜延之 《还至梁城作》诗:“振策睠东路,倾侧不及羣。”
(8).指社会动荡不安。 元 高士谈 《秋兴》诗:“乾坤尚倾仄,吾敢叹淹留!”
(9).覆灭;败亡。《宋书·傅亮传》:“祸福之具,内外充斥,陵九折於 邛僰 ,泛衝波於 吕梁 ,倾侧成於俄顷,性命哀而莫救。”《魏书·任城王传》:“面背不同,事涉欺佞,非所谓论道之德,更失国士之体,或有倾侧,当由公辈佞臣。”
(10).倒塌。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地震》:“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