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刀塞下儿,身经百战曾百胜,壮心竟未嫖姚知。

郎士元唐代〕《塞下曲

宝刀塞下儿,身经百战曾百胜,壮心竟未嫖姚知。
白草山头日初没,黄沙戍下悲歌发。萧条夜静边风吹,
独倚营门望秋月。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宝刀塞下身经百战百胜壮心嫖姚

宝刀(寶刀)bǎo dāo
珍贵的战刀。亦泛指战刀。《穀梁传·僖公元年》:“ 孟劳 者, 鲁 之宝刀也。” 三国 魏 曹植 《〈宝刀赋〉序》:“ 建安 中,家父 魏王 乃命有司造宝刀五枚,三年乃就,以龙虎熊马雀为识。” 唐 李华 《吊古战场文》:“白刃交兮宝刀折,两军蹙兮生死决。”《儿女英雄传》第六回:“他两个,一个使雁翎宝刀,一个使龙尾禪杖。”  ——《漢語大詞典》
塞下 sāi xià
边塞附近。亦泛指北方边境地区。《史记·高祖本纪》:“ 卢綰 与数千骑居塞下候伺,幸上病愈自入谢。” 唐 韩愈 《送水陆运使韩侍御归所治序》:“其冬,来朝,奏曰:得益开田四千顷,则尽可以给塞下五城矣。” 明 刘绩 《征妇词》:“君为塞下土,妾作山头石。” 陈去病 《出塞望蒙古》诗:“兵增不征讨,苦哉塞下民。”  ——《漢語大詞典》
儿 ( 兒 ) ér《國語辭典》

儿 [ rén ]

  1. 同「人 」。《說文解字·儿部》:「儿,古文奇字人也。」元·戴侗《六書故·卷八·人》:「按人、儿非二字,特因所合而稍變其勢。合於左者,若『伯』若『仲』,則不變其本文而為人;合於下者,若『兒』若『見』則微變其本文為儿。」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身经百战(身經百戰)shēn jīng bǎi zhàn
谓亲身经历过无数次战斗或斗争。 唐 郎士元 《塞下曲》:“宝刀塞下儿,身经百战曾百胜。”《古今小说·葛令公生遣弄珠儿》:“ 梁 朝中一员虎将,姓 葛 名 周 ,生来胸襟海阔,志量山高;力敌万夫,身经百战。” 茅盾 《子夜》十:“ 吴荪甫 以及他的同志 孙吉人 他们,都是企业界身经百战的宿将,难道就怕了什么?”  ——《漢語大詞典》
曾 zēng/céng《國語辭典》

曾 [ zēng ]

  1. 乃、竟然。《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 尚且。《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1. 重叠的,中间隔两代亲属关系的。如:「曾祖父」、「曾孙」。
  1. 加多。《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同「增 」。
  1.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曾参。

曾 [ céng ]

  1. 尝、已经。表示行为、动作已经发生、进行过。如:「似曾相识」。《公羊传·闵公元年》:「庄公存之时,乐曾淫于宫中。」《史记·卷一○一·爰盎鼌错传》:「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
  1. 重叠的、一重一重的。唐·杜甫〈成都府〉诗:「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通「层」。
  2. 深。《文选·郭璞·江赋》:「若乃曾潭之府,灵湖之渊,澄澹汪洸,㲿滉渊泫。」
百胜(百勝)bǎi shèng
犹言战无不胜。《尉缭子·天官》:“ 黄帝 刑德,可以百胜。”《三国志·魏志·刘廙传》:“今以海内之兵,百胜之威,而 孙权 负险於 吴 , 刘备 不宾於 蜀 。” 清 唐甄 《潜书·两权》:“盗贼之行,不营家室,退无所据,虽有百胜之兵而不能支一日之溃也。”  ——《漢語大詞典》
壮心(壯心)zhuàng xīn
豪壮的志愿,壮志。 汉 焦赣 《易林·井之大过》:“钟鼓夜鸣,将军壮心; 赵国 雄勇,鬭死 滎阳 。” 三国 魏 曹操 《步出夏门行》之四:“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唐 钱起 《銮驾避狄岁寄别韩云卿》诗:“白髮壮心死,愁看国步移。” 宋 陆游 《书愤》诗:“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清 吴伟业 《临江参军》诗:“公知为我故,悲歌壮心溢。” 程善之 《革命后感事和怀霜作即次其韵》:“廿载江湖负壮心,终看 吴 越 岁星临。”  ——《漢語大詞典》
竟 jìng《國語辭典》

竟 [ jìng ]

  1. 乐曲演奏完毕。《说文解字·音部》:「竟,乐曲尽为竟。」
  2. 完成、终了、完毕。如:「未竟之业」。《晋书·卷七九·谢安传》:「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唐·柳宗元〈田家〉诗三首之三:「是时收获竟,落日多樵牧。」
  3. 穷究、追究。如:「穷原竟委」。《汉书·卷六八·霍光传》:「此县官重太后,故不竟也。」唐·颜师古·注:「竟,穷竟其事也。」
  1. 全、整。如:「竟日」、「竟夜」。唐·张九龄〈望月怀远〉诗:「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1. 居然。如:「竟然」、「他竟敢不理我。」唐·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一○首之三:「汉使徒空到,神农竟不知。」《红楼梦·第六二回》:「原来今日也是平姑娘的千秋,我竟不知。」
  2. 到底、终于。如:「有志者事竟成。」唐·李询〈赠织锦人〉诗:「札札机声晓复晡,眼穿力尽竟何如!」
  3. 直接。《三国演义·第四二回》:「我竟往夏口,尽起军前来相助。」
未 wèi《國語辭典》

未 [ wèi ]

  1. 地支的第八位。
  2. 时辰名。约当下午一点到三点。
  3. 姓。如汉代有未央。
  1. 不。表示否定的意思。如:「火车误点了,所以未能准时到达。」唐·温庭筠〈杨柳〉诗八首之八:「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
  2. 没有。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聊斋志异·卷六·萧七》:「有幼女未字,欲充下陈,幸垂援拾。」
  3. 放于句末,表示疑问的意思。相当于「否」。唐·王维〈杂诗〉三首之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诗:「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嫖姚 piáo yáo
(1).劲疾貌。 宋 杨万里 《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诗:“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 元 傅若金 《题张齐公祠》诗:“总説 霽云 能慷慨,兼闻 去病 最嫖姚。”
(2).指 霍去病 。 南朝 梁 范云 《效古》诗:“昔事前军幕,今逐 嫖姚 兵。” 唐 杜甫 《后出塞》诗之二:“借问大将谁?恐是 霍嫖姚 。” 清 侯方域 《为司徒公与宁南侯书》:“ 匈奴 未灭,何以家为?生平审处,岂后 嫖姚 。”  ——《漢語大詞典》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1.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3.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4.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5.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1.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2.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3.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1.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2.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