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明告四方,群后保太平。

王建唐代〕《元日早朝

大国礼乐备,万邦朝元正。东方色未动,冠剑门已盈。
帝居在蓬莱,肃肃钟漏清。将军领羽林,持戟巡宫城。
翠华皆宿陈,雪仗罗天兵。庭燎远煌煌,旗上日月明。
圣人龙火衣,寝殿开璇扃。龙楼横紫烟,宫女天中行。
六蕃倍位次,衣服各异形。举头看玉牌,不识宫殿名。
左右雉扇开,蹈舞分满庭。朝服带金玉,珊珊相触声。
泰阶备雅乐,九奏鸾凤鸣。裴回庆云中,竽磬寒铮铮。
三公再献寿,上帝锡永贞。天明告四方,群后保太平。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天明四方群后保太

天明 tiān míng
(1).犹天命;天道。《书·大诰》:“用 寧王 遗我大宝龟,绍天明。”《左传·哀公二年》:“ 范氏 、 中行氏 反易天明,斩艾百姓,欲擅 晋国 而灭其君。” 孔颖达 疏:“下事上,臣事君,法则天之明道;臣不事君是反易天之明道。”《墨子·尚同下》:“唯辩而使助治天明也。” 孙诒让 间诂:“ 王 云:天明,天之明道也。”
(2).天之光辉。指日、月、星等。《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为父子、兄弟、姑姊、甥舅、昏媾、姻亚,以象天明。” 孔颖达 疏:“六亲,父为尊严;众星,北辰为长。六亲和睦以事严父,若众星之共北极,是其象天明也。”《周礼·春官·司常》“王建大常” 汉 郑玄 注:“自王以下治民者,旗画成物之象。王画日月,象天明也。”
(3).谓天生的视觉能力。《韩非子·解老》:“人也者,乘於天明以视,寄於天聪以听,託於天智以思虑。”
(4).谓天赋智慧。 明 方孝孺 《慎思堂铭》:“孰艰孰危?孰困寒馁?孰为昏迷,汩其天明?” 章炳麟 《訄书·原变》:“人迫之使入于幽谷,夭閼天明,令其官骸不得用其智力者,亦萎废而为豦蜼。”
(5).尊称帝王。《宋书·始安王休仁传》:“谨案 刘休仁 苞蓄祸迹,事蔽於天明,窜匿沉姦,情宣於民听。” 唐 韩愈 《魏博节度观察使沂国公先庙碑铭》:“ 田侯 摄事,奉我天明。” 宋 王安石 《改撰诗义序札子》:“昧冒天明,臣无任。”
(6).天亮。 唐 杜甫 《石壕吏》诗:“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宋 欧阳修 《鵯鵊词》诗:“红纱蜡烛愁夜短,緑窗鵯鵊催天明。” 明 谢肇浙 《五杂俎·天部二》:“九日天明时,以片餻搭儿女头额,更祝曰:‘愿儿百事俱高。’”《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七回:“一夜天翻来覆去,何曾合得着眼,天还没亮就起来了,呆呆的坐到天明。”  ——《漢語大詞典》
告 gào《國語辭典》

告 [ gào ]

  1. 诉说、报告。如:「告诉」、「告退」。《诗经·大雅·江汉》:「经营四方,告成于王。」
  2. 请求。如:「告饶」、「告假」、「告贷」。《国语·鲁语上》:「国有饥馑,卿出告籴,古之制也。」
  3. 揭发、提出诉讼。如:「告状」、「控告」。《韩非子·奸劫弑臣》:「商君说秦孝公以变法易俗,而明公道,赏告奸,困末作而利本事。」
  1. 对大众宣布的语言或文字。如:「公告」、「广告」、「文告」。
  2. 诉讼的两方。如:「原告」、「被告」。
  3. 休假。宋·苏轼〈乞郡劄子〉:「遣使存问,赐告养疾。」
  4. 姓。如战国时有告不害。

告 [ gù ]

  1. 规劝。参见「[[忠告]]」条。
  1. 参见「告朔 」条。
四方 sì fāng
(1).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礼记·射义》:“男子生,桑弧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 唐 韩愈 《闵己赋》:“行舟檝而不识四方兮,涉大水之漫漫。”《水浒传》第六六回:“四下里,十数处火光亘天,四方不辨。”
(2).天下;各处。《易·姤》:“后以施命誥四方。”《淮南子·原道训》:“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於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 高诱 注:“抚,安也。四方,谓之天下也。”《新唐书·吐蕃传上》:“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并臣治之。” 柳杞 《好年胜景》:“他的父辈是个爱交游的流浪汉,凭一付担子,走遍四方。”
(3).指四方诸侯之国。《诗·大雅·下武》:“受天之祜,四方来贺。” 孔颖达 疏:“ 武王 既受得天之祜福,故四方诸侯之国皆贡献庆之。”《论语·子路》:“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今 楚 多淫刑,其大夫逃死于四方,而为之谋主,以害 楚国 ,不可救疗。”
(4).指京城以外的地区。《东观汉记·马廖传》:“ 长安 语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广袖,四方用匹帛。’”
(5).指四方之神。《礼记·曲礼下》:“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徧。” 郑玄 注:“祭四方,谓祭五官之神於四郊也。 句芒 在东, 祝融 、 后土 在南, 蓐收 在西, 玄冥 在北。”《礼记·祭法》:“四坎坛,祭四方也。” 郑玄 注:“四方,即谓山林、川谷、丘陵之神也。祭山林、丘陵於坛,川谷於坎。”《汉书·礼乐志》:“练时日,侯有望,焫膋萧,延四方。” 颜师古 注:“四方,四方之神也。”
(6).指正方形或立方体。《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劣兄在此地住了冒冒的七十年了,也没见过那豪杰,是四方脑袋,八楞儿脑袋。”如:四方桌;四方匣子。  ——《漢語大詞典》
群后 qún hòu
1.四方诸侯及九州牧伯。《书·舜典》:“乃日覲四岳羣牧,班瑞于羣后。” 蔡沉 集传:“羣后,即侯牧也。”《汉书·韦贤传》:“庶尹羣后,靡扶靡卫。” 颜师古 注:“庶尹,众官之长也;羣后,诸侯也。”
2.泛指公卿。《文选·张衡〈东京赋〉》:“於是孟春元日,羣后旁戾。” 李善 注:“羣后,公卿之徒也。”《宋书·文帝纪》:“羣后百司,某各献讜言。”  ——《漢語大詞典》
保太
郑文宝江表志元宗年号二保太交泰  ——《韵府拾遗 泰韵》
平 píng《國語辭典》

平 [ píng ]

  1. 不高不低、不凸出的。如:「平地」、「平房」、「平沙」。唐·王维〈观猎〉诗:「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宋·陆游〈初发夷陵〉诗:「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
  2. 协调的。《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五声和,八风平。」
  3. 均等的。如:「平均」、「平等」。
  4. 安宁的。如:「心平气和」、「风平浪静」。唐·王湾〈次北固山下〉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5. 没有战争的。如:「和平」、「太平」。唐·韩愈〈争臣论〉:「闵其时之不平,人之不乂。」
  6. 寻常的。如:「平日」、「平时」、「平常」。
  7. 不分胜负的。如:「平手」。
  8. 缺少变化的。如:「声音低平」。
  1. 公正的、无偏倚的。如:「平分」、「平反」。
  2. 不高不低的。如:「平推」、「平铲」。
  1. 使安定、征服。如:「平乱」、「跨海平魔」。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2. 媾和、和好。《左传·桓公八年》:「秋,随及楚平,楚子将不许。」
  3. 压抑。如:「怨气难平」。
  4. 犁平、辗平、推平。如:「去将地平一平。」
  1. 平上去入四声之一。参见「平声 」条。
  2. 大陆地区北平市的简称。如:「王兄今日赴平公干。」
  3. 姓。如汉代有平当。

平 [ pián ]

  1. 辨别。参见「平章百姓 」条。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