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车不淹辙,雨雪满衣裳。

王建唐代〕《远征归

万里发辽阳,处处问家乡。回车不淹辙,雨雪满衣裳。
行见日月疾,坐思道路长。但令不征戍,暗镜生重光。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回车雨雪衣裳

回车(迴車)huí chē
回转其车。 汉 邹阳 《狱中上书》:“邑号 朝歌 , 墨子 回车。”《后汉书·锺离意传》:“ 曾参 回车於 胜母 之閭。”《三国志·魏志·陈矫传》:“‘若臣不称其职,则请就黜退,陛下宜还。’帝惭,回车而反。”
掉转车头。《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道尽涂殫,迴车而还。” 三国 魏 曹植 《与吴质书》:“ 墨翟 不好伎,何为过 朝歌 而迴车乎?”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六五:“青鸟衔来双鲤鱼,自缄红泪请迴车。”  ——《漢語大詞典》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淹 yān《國語辭典》

淹 [ yān ]

  1. 浸渍。《玉篇·水部》:「淹,渍也。」《楚辞·刘向·九叹·怨思》:「淹芳芷于腐井兮,弃鸡骇于筐簏。」唐·韩偓〈春尽日〉诗:「柳腰入户风斜倚,榆荚堆墙水半淹。」
  2. 滞留、停留。《楚辞·屈原·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唐·孟浩然〈赠王九〉诗:「日暮田家远,山中勿久淹。」
  3. 水分长时间附著在皮肤上,而令人感觉不舒服。如:「胳肢窝被汗淹得难受。」
  1. 深入、精通。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体性》:「平子淹通,故虑周而藻密。」《新唐书·卷一一二·王义方传》:「淹究经术,性謇特,高自标树。」

淹 [ yàn ]

  1. 浸没。如:「腌菜时要让水淹过菜来。」
辙 ( 轍 ) zhé
辙 [ zhé ]
  1. 车轮压的痕迹:覆~。车~。南辕北~。
  2. 车行的一定路线:上下~。
  3. 诗词、歌曲、杂曲所押的韵:~口。合~押韵。
  4. 办法,主意:没~了。
  5. 途径,门路。
雨雪
唐 杜甫 夜宿西阁晓呈元二十一曹长 城暗更筹急,楼高雨雪微。
唐 李益 送韩将军还边 雨雪移军远,旌旗上垄迟。
唐 沈亚之 别庞子肃 雨雪依岩避,烟云逐步开。
唐 崔涂 南涧耕叟 雨雪朝耕苦,桑麻岁计贫。
唐 罗邺 留题张逸人草堂 关河客梦还乡后,雨雪山程出店迟。
唐 杜荀鹤 赠庐岳隐者 结茅遮雨雪,采药给晨昏。  ——《骈字类编》
满 ( 滿 ) mǎn
满 [ mǎn ]
  1. 全部充实,没有余地:~足。~意。充~。饱~。美~。~腔热血。琳琅~目。~载而归。
  2. 到了一定的限度:~员。~月。不~周岁。
  3. 骄傲,不虚心:自~。志得意~。
  4. 十分,全:~世界(到处)。~堂灌。~天飞。~园春色。
  5. 使满,斟酒:~上一杯酒。
  6.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等省和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族。~文。~汉全席。
  7. 姓。
衣裳 yī shang
(1).古时衣指上衣,裳指下裙。后亦泛指衣服。《诗·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毛 传:“上曰衣,下曰裳。”《陈书·沈众传》:“其自奉养甚薄,每於朝会之中,衣裳破裂,或躬提冠屨。”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妇衣》:“妇人之服不殊,谓衣裳,上下同色也。今惟 越 人服青为然。”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她不肯涂红抹粉,也不愿穿鲜艳的衣裳。”
(2).《易·繫辞下》:“ 黄帝 、 尧 、 舜 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后因以借指圣贤的君主。 汉 焦赣 《易林·坤之讼》:“天之德室,温仁受福,衣裳所在,凶恶不起。”
(3).代称达官贵人或儒雅之士。《后汉书·崔駰传》:“方斯之际,处士山积,学者川流,衣裳被宇,冠盖云浮。”《南史·任昉传》:“於是冠盖辐凑,衣裳云合,輜軿击轊,坐客恒满。” 清 朱焘 《北窗呓语》:“衣裳之位置济济可观。”
(4).借指中国。 汉 扬雄 《法言·孝至》:“ 朱厓 之絶, 捐之 之力也,否则介鳞易我衣裳。”《后汉书·杨终传》:“故 孝元 弃 珠崖 之郡, 光武 絶 西域 之国,不以介鳞易我衣裳。” 李贤 注:“衣裳,谓中国也。”参见“ 中国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