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酒论心夜不疲,含情有待问谁思。

独孤及唐代〕《陪王员外北楼宴待月

劝酒论心夜不疲,含情有待问谁思。
伫看晴月澄澄影,来照江楼酩酊时。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劝酒论心含情有待

劝酒(勸酒)quàn jiǔ
劝人饮酒。 唐 钱起 《秋夜梁七兵曹同宿》诗之二:“老夫相劝酒,稚子待题文。”《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 张狼 也无可奈何,只得出去参筵劝酒。”  ——《漢語大詞典》
论心(論心)lùn xīn
(1).研究思想。《荀子·非相》:“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
(2).谈心,倾心交谈。 晋 陆机 《演连珠》之二九:“抚臆论心,有时而谬。” 宋 王安石 《相送行》诗:“忆昔论心两绸繆,那知相送不得留。”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三六:“多君媕雅数论心,文字缘同骨肉深。”  ——《漢語大詞典》
夜 yè《國語辭典》

夜 [ yè ]

  1. 从天黑到天亮之间的一段时间。如:「夜以继日」、「夙兴夜寐」。《左传·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
  2. 姓。如汉代有夜龙。
  1. 昏暗的。汉·王符《潜夫论·赞学》:「是故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唐·卢照邻〈同崔录事哭郑员外〉诗:「夜台无晓箭,朝奠有虚尊。」
  1. 夜行。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疲 pí《國語辭典》

疲 [ pí ]

  1. 劳累,困乏的样子。如:「精疲力尽」。《红楼梦·第一九回》:「且说荣《管子·小匡》:「故使天下诸侯以疲马犬羊为币。」
  2. 商品价格低落,买卖的情况稀少。如:「外汇市场行情疲软。」
  1. 使劳累。《左传·成公十六年》:「奸时以动,而疲民以逞。」
  2. 厌倦。如:「乐此不疲」。
含情 hán qíng
怀着感情;怀着深情。 汉 王粲 《公宴诗》:“今日不极懽,含情欲待谁?” 唐 白居易 《长恨歌》:“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眇茫。” 明 高启 《听教坊旧妓郭芳卿弟子陈氏歌》:“含情欲为 秋娘 赋,愧我才非 杜牧之 。”《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 何玉凤 道:﹞‘人生在世,含情负性,岂同草木无知?’”  ——《漢語大詞典》
有待 yǒu dài
(1).有所期待;要等待。《礼记·儒行》:“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 孔颖达 疏:“爱其死以有待也者,此解不争也,言爱死以待明时。” 清 吴伟业 《梅花庵同林若抚话雨联句》:“有待闻乾鹊,无因见皎蟾。”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曹靖华译〈苏联作家七人集〉序》:“然而 靖华 的译文,岂真有待于序,此后亦如先前,将默默的有益于 中国 的读者,是无疑的。”如: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2).古代道家哲学用语。谓需要依赖一定的条件。 庄子 认为世俗生活都是有待的,不自由的;而绝对的精神自由则是无待的。《庄子·逍遥游》:“夫 列子 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於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郭象 注:“非风则不得行,斯必有待也,唯无所不乘者无待耳。” 成玄英 疏:“乘风轻举,虽免步行,非风不进,犹有须待……唯当顺万物之性,游变化之涂,而能无所不成者,方尽逍遥之妙致者也。”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序》:“常贵无为,每嗤有待。”
(3).佛教语。谓人身须待食物、衣服等资财而生活。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道安》:“捐米弥觉有待之为烦。” 宋 元照 《行宗记》卷上二:“身名有待,必假资缘。”  ——《漢語大詞典》
问 ( 問 ) wèn
问 [ wèn ]
  1. 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请人解答:询~。~答。~题。~鼎(指图谋夺取政权)。~津。质~。过~。
  2. 为表关切而询问:慰~。~候。~长~短。
  3. 审讯,追究:审~。~案。唯你是~。
  4. 管,干预:概不过~。
  5. 向某人或某方面要东西:我~他借几本书。
  6. 姓。
谁 ( 誰 ) shuí
谁 [ shuí ]
  1. 疑问人称代词:你是~?~何(a.哪一个人;b.诘问,呵问)。~们。~人。~个。
  2. 任何人,无论什么人:这件事~都不知道。
思 sī/sāi《國語辭典》

思 [ sī ]

  1. 考虑。如:「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行」。《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 想念、怀念。如:「思亲」、「思家」。唐·李白〈静夜思〉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 悲悼。《文选·张华·励志诗》:「吉士思秋,寔感物化。」
  1. 心绪、心情。如:「情思」、「愁思」。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2. 想法、意念。如:「心思」、「文思」。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杂文》:「唯士衡运思,理新文敏。」
  3. 姓。如明代有思志道。
  1. 用于句首,无义。《诗经·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
  2. 用于句中,无义。《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无思不服,皇王烝哉。」
  3. 用于句末,相当于「啊」。《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思 [ sāi ]

  1. 䯱思:胡须多的样子。《集韵·平声·咍韵》:「䰄,䯱䰄,多须貌。或作思。」

思 [ sì ]

  1. 之读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