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蝉惨巴邓,秋色愁沅湘。

独孤及唐代〕《送相里郎中赴江西

君把一尺诏,南游济沧浪。受恩忘险艰,不道歧路长。
戎狄方构患,休牛殊未遑。三秦千仓空,战卒如饿狼。
委输资外府,诹谋寄贤良。有才当陈力,安得遂翱翔。
岂不慎井赋,赋均人亦康。遥知轩车到,万室安耕桑。
火伏金气腾,昊天欲苍茫。寒蝉惨巴邓,秋色愁沅湘。
昨日携手西,于今芸再黄。欢娱讵几许,复向天一方。
蹢躅话世故,惆怅举离觞。共求数刻欢,戏谑君此堂。
今日把手笑,少时各他乡。身名同风波,聚散未易量。
曷月还朝天,及时开智囊。前期傥犹阔,加饭勉自强。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寒蝉秋色沅湘

寒蝉(寒蟬)hán chán
(1).蝉的一种。又称寒螿、寒蜩。较一般蝉为小,青赤色。《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郑玄 注:“寒蝉,寒蜩,谓蜺也。” 孔颖达 疏引 郭璞 云:“寒螿也,似蝉而小,青赤。”《文选·曹植〈赠白马王彪〉诗》:“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 李善 注:“ 蔡邕 《月令章句》曰:‘寒蝉应阴而鸣,鸣则天凉,故谓之寒蝉也。’” 清 赵翼 《汪文端师殁已数月每欲一述衷情卒卒未暇也辍直枢曹闲居无事甫得和泪渍墨以诗哭之凡一千字》:“身原飞退鷁,情比噪寒蝉。”
(2).寒天的蝉。秋深天寒,蝉即不鸣,故常以遇事不敢讲话比作寒蝉。《后汉书·党锢传·杜密》:“ 刘胜 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李贤 注:“谓寂默也。《楚词》曰:‘悲哉秋之为气也,蝉寂漠而无声。’” 宋一鸿 《和萝庵钝公诗》:“有教既无类,敢噤寒蝉口。”
(3).古代妇女的面饰。因状如蝉,故称。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小星》:“向妆臺半贴寒蝉,挥玉管羞题冰蠒。”  ——《漢語大詞典》
惨 ( 慘 ) cǎn
惨 [ cǎn ]
  1. 狠,恶毒:~毒。~刻。~虐。~烈。~无人道。
  2. 可悲伤,使人难受:凄~。悲~。~淡。~剧。~案。~景。~象。~不忍睹。~绝人寰。
  3. 程度严重:~重(zhòng )。~败。
巴 bā《國語辭典》

巴 [ bā ]

  1. 国名。春秋时所建的国家,故城约在今大陆地区四川省东部。
  2. 量词。计算大气压力的单位。为英语 bar的音译。每平方公尺受力十万牛吨,即每平方公分受力一百万达因的压力称为「一巴」,其千分之一称为「毫巴」。也译作「巴尔」。
  3. 姓。如汉代有巴祗。
  1. 期望、盼望。如:「巴望」。元·秦𥳑夫《东堂老·第二折》:「冻剌剌窑中巴不到那明,痛亲眷敲门都没个应。」
  2. 努力营求。《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守了一世书窗,指望巴个出身,多少挣些家私。」
  3. 接近、贴近。《水浒传·第三回》:「前不巴村,后不巴店。」《红楼梦·第九九回》:「巴著窗户眼儿一瞧,原来宝妹妹坐在炕沿上,宝兄弟站在地上。」
  1. 附属在物体下面、后面的东西。如:「尾巴」、「下巴」。
  2. 指因干燥、湿稠凝结成块的东西。如:「锅巴」、「泥巴」、「盐巴」。
邓 ( 鄧 ) dèng
邓 [ dèng ]
     ◎ 姓。
秋色 qiū sè
(1).秋日的景色、气象。 北周 庾信 《周骠骑大将军柴烈李夫人墓志铭》:“秋色悽愴,松声断絶,百年几何,归于此别。” 唐 李贺 《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支凝夜紫。” 明 夏完淳 《秋怀》诗之三:“秋色从西来,风物自凄紧。” 峻青 《秋色赋》:“我喜欢这绚丽灿烂的秋色,因为它表示着成熟、昌盛和繁荣,也意味着愉快、欢乐和富强。”
(2).与秋时相应的颜色。指白色。《太平御览》卷二四引《礼记·月令》“立秋之日……天子居总章左个,乘白骆”注:“乘白骆,从秋色也。”  ——《漢語大詞典》
愁 chóu《國語辭典》

愁 [ chóu ]

  1. 忧伤的心绪。如:「离愁」、「乡愁」。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1. 忧虑、悲伤。如:「不愁吃穿」。唐·崔颢〈黄鹤楼〉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 忧伤的、惨淡的。如:「愁绪」、「愁眉苦脸」、「愁云惨雾」。唐·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诗:「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沅湘 yuán xiāng
沅水 和 湘水 的并称。 战国 楚 诗人 屈原 遭放逐后,曾长期流浪 沅 湘 间。《楚辞·离骚》:“济 沅 湘 以南征兮,就 重华 而陈词。” 汉 刘向 《九叹·远游》:“见南 郢 之流风兮,殞余躬於 沅 湘 。” 唐 戴叔伦 《过三闾庙》诗:“ 沅 湘 流不尽, 屈子 怨何深。” 郭沫若 《汐集·题湘君与湘夫人》:“ 沅 湘 今日蕙兰焚,别有离忧罹此君。”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