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将封事去,知尔爱闲眠。

崔峒唐代〕《送丘二十二之苏州

积水与寒烟,嘉禾路几千。孤猿啼海岛,群雁起湖田。
曾见长洲苑,尝闻大雅篇。却将封事去,知尔爱闲眠。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封事爱闲

却 ( 卻 ) què
却 [ què ]
  1. 退:~步(因畏惧或厌恶而后退,如“望而~~”)。退~。
  2. 退还,不受:盛情难~。
  3. 表示转折:我来了,他~走了。
  4. 去掉:失~。了(liǎo)~。
将 ( 將 ) jiāng/jiàng
将 [ jiāng ]
  1. 快要:~要。~至。~来。即~。
  2. 带领,扶助:~雏。扶~。~军。
  3. 拿,持:~心比心。
  4. 把:~门关好。
  5. 下象棋时攻击对方的“将”或“”。
  6. 用言语刺激:你别~他的火儿了。
  7. 保养:~养。~息。
  8. 兽类生子:~驹。~小猪。
  9. 顺从:~就(迁就,凑合)。~计就计。
  10. 又,且:~信~疑。
  11. 助词,用在动词和“出来”、“起来”、“上去”等中间:走~出来。
  12. 刚,刚刚:~~。~才。
  13. 姓。
将 [ jiàng ]
  1. 军衔的一级,在校以上,泛指高级军官:~领。
  2. 统率,指挥:~百万之众。
封事 fēng shì
(1).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漏,用皂囊封缄,故称。《汉书·宣帝纪》:“上始亲政事,又思报大将军功德,乃復使 乐平侯 山 领尚书事,而令羣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后汉书·明帝纪》:“於是在位者皆上封事,各言得失。” 李贤 注:“ 宣帝 始令羣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封有正有副,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屏而不奏。后 魏相 奏去副封,以防拥蔽。”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奏启》:“自 汉 置八仪,密奏阴阳,皂囊封板,故曰封事。”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四凶》:“ 磻叟 莅事未终考秩,抛官诣闕上封事,通义 刘公 引为羽翼,非时召对数刻, 磻叟 所陈,凡数十节,备究时病。” 清 朱彝尊 《兴化李先生清寿》诗:“曾闻过江上封事,神人观听交欢忻。”
(2).封禅。《史记·封禅书》:“诸儒生既絀,不得与用于封事之礼,闻 始皇 遇风雨,则讥之。”  ——《漢語大詞典》
去 qù《國語辭典》

去 [ qù ]

  1. 往、到。与「来」相对。如:「去学校」、「去郊游」、「去餐馆吃饭」。唐·李白〈赠韦秘书子春〉诗二首之二:「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
  2. 离开。如:「去职」。《汉书·卷八五·何武传》:「去后常见思。」
  3. 死亡。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七出》:「杜衙小姐去三年,待与招魂上九天。」
  4. 距离。如:「去古已远。」唐·李白〈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5. 送、发出。如:「去信」、「去电报」。
  6. 除掉。如:「去一层皮。」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辩证一》:「不求去碍,而欲见不颠倒,难矣哉!」
  7. 放弃。《庄子·大宗师》:「离形去知。」《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上》:「得汉食物皆去之,以视不如重酪之便美也。」
  8. 失掉。如:「大势已去」。《史记·卷八七·李斯传》:「胥人者,去其几也。」
  1. 过去的。如:「去年」。《文选·曹操·短歌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1. 表示事情的进行。相当于「啊」、「了」。如:「他睡觉去了。」、「他上班去了。」唐·李贺〈沙路曲〉:「断烬遗香褭翠烟,烛骑啼乌上天去。」宋·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 平上去入四声之一。参见「去声 」条。
  2. 姓。如汉代有去卑。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1.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3.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4.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5.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1.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2.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3.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1.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2.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尔 ( 爾 ) ěr
尔 [ ěr ]
  1. 你,你的:~父。~辈。~汝(你我相称,关系密切)。~曹(你们这些人)。~虞我诈。
  2. 如此:偶~。不过~~。
  3. 那,其(指时间):~时。~后。
  4. 而已,罢了(亦作“”):“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
  5. 词尾,相当于“”、“”:卓~。率~(轻易地)。
爱闲(爱闲)
郎士元郢城西楼吟见上  ——《骈字类编》
眠 mián《國語辭典》

眠 [ mián ]

  1. 睡。如:「安眠」。唐·韦应物〈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诗:「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2. 昆虫因蜕皮或入冬后藏伏不动不食。如:「蚕眠」、「冬眠」。
  3. 装死。《山海经·东山经》:「有兽焉,其状如菟而鸟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
  1. 偃伏的。如:「眠柳」。
  2. 横摆的、平放的。如:「眠琴」。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