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物智所昧,学仙愿未从。

独孤及唐代〕《夏中酬于逖毕耀问病见赠

救物智所昧,学仙愿未从。行藏两乖角,蹭蹬风波中。
薄宦耻降志,卧痾非养蒙。闭关涉两旬,羁思浩无穷。
鸑鷟何处来,双舞下碧空。离别隔云雨,惠然此相逢。
把手贺疾间,举杯欣酒浓。新诗见久要,清论激深衷。
高馆舒夜簟,开门延微风。火云赫嵯峨,日暮千万峰。
遥指故山笑,相看抚号钟。声和由心清,事感知气同。
出处未易料,且歌缓愁容。愿君崇明德,岁暮如青松。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救物学仙未从

救物
南史贺琛传琛启陈事条封奏武帝大怒召主书于前口受敕责琛曰朕三更出理事随事多少事或少中前得竟事多至日昃方得就食既常一食若昼若夜无有定时疾苦之日或亦再食昔腰过于十围今之瘦削裁二尺馀旧带犹存非为妄说为谁为之救物故也  ——《韵府拾遗 物韵》
智 zhì《國語辭典》

智 [ zhì ]

  1. 聪明、识略。如:「才智」、「足智多谋」、「大智若愚」。《孟子·公孙丑上》:「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2. 姓。如宋代有智浃。
  1. 聪明的、深明事理的。如:「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所 suǒ《國語辭典》

所 [ suǒ ]

  1. 地方、处所。《吕氏春秋·恃君览·达郁》:「厥之谏我也,必于无人之所。」
  2. 恰当的位置。如:「死得其所」。《易经·系辞下》:「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
  3. 量词。计算建筑物的单位。如:「一所房子」、「三所学校」。
  4. 约略计算之词。多置于数量、单位之后。《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还。」《续汉书志·第一一·天文志中》:「彗星出天船北,长二尺所。」
  5. 机关或机构的名称。如:「区公所」、「派出所」、「研究所」。
  6. 姓。如汉代有所忠、所辅。
  1. 表示指示。相当于「此」、「这」。《吕氏春秋·审应览·审应》:「齐亡地而王加膳,所非兼爱之心也。」唐·杜甫〈示从孙济〉诗:「所来为宗族,亦不为盘飧。」
  2. 表示疑问。相当于「何」、「什么」。《国语·鲁语上》:「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
  1. 假设、如果。《诗经·鄘风·墙有茨》:「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
  1. 虚字。置在动词前,暗示动作达到的事物。如:「前所未闻」。《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与「为」或「被」合用,表示被动的意思。如:「他的作品为一般青年人所喜爱。」
  1. 相当于「尚」、「还」。《乐府诗集·卷四六·清商曲辞三·无名氏·懊侬歌十四首之三》:「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
昧 mèi《國語辭典》

昧 [ mèi ]

  1. 昏暗、不明。如:「暧昧」。《楚辞·屈原·离骚》:「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2. 糊涂。如:「愚昧」、「蒙昧」。
  1. 隐藏。如:「拾金不昧」。
  2. 违背。如:「不要昧著良心做事。」《水浒传·第四四回》:「我想他回蓟州探母参师,期约百日便回。今经日久,不知信息,莫非昧信不来?」
  3. 冒犯、冒著。如:「冒昧」。《韩非子·初见秦》:「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之从。」
学仙(學僊)xué xiān
亦作“ 学僊 ”。 学习道家的所谓长生不老之术。《史记·封禅书》:“ 黄帝 且战且学僊。”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天咫》:“人姓 吴 名 刚 , 西河 人,学仙有过,謫令伐树。” 五代 徐夤 《溪隐》诗:“将名将利已无缘,深隐清溪拟学仙。” 金 元好问 《后饮酒诗》之三:“为言学仙好,人间竟何为。”  ——《漢語大詞典》
愿 ( 願 ) yuàn《國語辭典》

愿 [ yuàn ]

  1. 忠厚、谨慎。《书经·皋陶谟》:「柔而立,愿而恭。」《后汉书·卷七六·循吏传·刘宠传》:「山民愿朴,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颇为官吏所扰。」
未从(未從)wèi cóng
(1).不听从,不顺从。《北齐书·文苑传·樊逊》:“故王者之治,务先礼乐,如有未从,刑书乃用,宽猛兼设,水火俱陈。”
(2).犹未曾。《红楼梦》第八四回:“ 薛姨妈 把手绢子不住地擦眼泪,未从説,又嘆了口气。”《儿女英雄传》第七回:“只见他满脸堆欢,不慌不忙,未从开口,先将身子往西一探,向那西间的南炕叫了一声‘ 安公子 ’。”参见“ 未曾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